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香港视点 >> 贺子森:科研资金过河替教授松绑 为大湾区铺路

贺子森:科研资金过河替教授松绑 为大湾区铺路

  图:香港大学副校长兼化学系讲座教授贺子森表示,“资金过河”给予大学教授更多自由度

  新时社报讯(记者 杨州)中央放宽内地科研经费“过河”安排,受到香港科研界一片叫好。香港大学副校长兼化学系讲座教授贺子森认为,“资金过河”措施并非如字面般理解只是研究经费,最大改变是给予大学教授更多自由度,如同为手脚松绑,提升其竞争力。第二个改变是本港科研人员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模式,往后毋须以伙伴形式在港设国家级实验室,而是直接申请。他又说,“资金过河”亦是为粤港澳大湾区及河套区铺路,可吸引更多人才,开展相关科研及产业化。

  “今日是学生,明日是精英。”贺子森接受传媒访问称,研究经费使大学教授的“野心”放得更大,因为科研项目自身便需要人才、思维、创造力及“野心”,当中人才多是教授的学生、博士后等,培训他们成为人才,科研是必经之路,搞科研少不了经费资助,例如港大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师从港大化学系讲座教授支志明,两人先后当选中科院院士。

  过往申经费繁复 学者头痛

  贺子森续说,任咏华在化学领域有出色成就,其基础研究于10年前已是世界级,当时香港并无化学及材料工业,她伙拍内地企业,成功将发光材料转化为产品,例如高清电视屏幕便涉及她的科研成果。她若在香港开展新项目,仍要写计划书申请资助,内地则是国家政策全力支持科研,今次措施如同国家照顾在港科学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集中研究,而非为写计划书而烦恼。

  贺子森表示,港大有五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有内地伙伴实验室,国家宣布的新措施,改变大学教授往后申请实验室的模式,如教授可按专业向教育部、中科院或科技部申请国家级实验室,因过往与内地伙伴实验室合作,当中研究经费佔很大因素。他强调,申请经费对教授而言亦是挑战和压力,如资助5000万元,教授的科研项目亦要证明值这个价,同时并非出论文便算了,要承担、要“交货”,要谈专利,即可应用或商品化的成果。

  吸纳更多精英来港任教

  “香港人才不少,但绝对不足。”贺子森称,港大目前约有1000名教授,均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如何吸引人才是竞争一环,而国家经费资助无疑有助增加教授名额,吸纳更多精英来港大任教及搞科研。他形容,“科研如球赛,场波刚开始,谁胜谁负都未知。”国家全力支持如同解开他们被绑住的手脚,提升其竞争力,香港未必就一定输。

  另外,贺子森昨天在电台节目指出,特区政府目标是在2022年时,将本港科研开支由现时佔本地生产总值0.75%倍增至1.5%,他说这是很大和正确的一步,但各方不能“只讲不做”,要有实际行动。 

  促规划学术界与海外工业合作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弹丸之地,且资源有限,但新加坡近年将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创科发展迅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执教31年的港大副校长贺子森表示,新加坡有五年计划规划创科发展,将学术发展与经济挂鈎,重视学术界与海外工业合作,均值得香港学习。他指出,香港优势在于吸引国际人才,亦有20年学术根基,若加大发展金融科技等创科产业,肯定三年内“翻一番”。

  贺子森指出,新加坡与香港过去十年产生的差距很大,新加坡重视科学、工程,引入大型企业落户,亦加大大学投资,为未来毕业生铺路,吸引优秀人才修读有关专业,而非仍修读医科、商科等。他表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重点科研项目,政府全力支持,而香港未必如此。

  贺子森表示,中央宣布的新措施让香港连接内地的市场及资源,更吸引海外专家来港合作,若香港就内地关注的领域如环境污染、化工等作出相关研究,几千万资助都无问题,尤其环境污染既是内地问题,亦是世界问题。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