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央企前三季营收利润五年来最佳 效益创历史最好

十九大代表于长军:新体制雷达练就“火眼金睛”

  新时社网济南13日电(记者丁春丽)从十九大代表、哈工大(威海)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于长军教授的办公室窗口望出去,是一个面积约6000平米的长条雷达天线阵,天线阵外就是波浪翻滚的大海。于长军和他的新体制雷达,却如一双火眼金睛的千里眼,将偌大的海面纳入视野中。大海、天线阵、雷达和一台台实验设备,已经陪伴于长军在这里坚守了27年。

  新体制雷达被称为21世纪的雷达,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它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原因,最终未获成果。

  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于长军1984年从哈工大无线电工程专业毕业留校工作,当时,他的老师刘永坦正在为中国的新体制雷达研究进行科技攻关,于长军与其他9名青年教师成为科研团队的新成员。他们在刘永坦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

  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硕果,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中国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预研取得成功后,1989年,刘永坦带领他的团队在新建的哈工大威海校区校园边的海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1990年3月,于长军从哈尔滨来到威海,成为常驻雷达站的第一人。1990年4月,雷达站完成了整机调试,同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预研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要把雷达这只产生在实验室里的千里眼真正变成能应用的火眼金睛,还需要更长更艰苦的试验过程。1997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被正式批准立项,当时已经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的刘永坦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攻关历程。于长军依然是团队中的骨干成员,由于他常驻威海的雷达站,因此许多重要的技术研究和试验都由他来负责。

  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雷达研制试验,除了在威海雷达站的试验之外,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实际应用场地的现场做试验。仅在2004年至2008年四年间,于长军和团队成员每年有300多天都是在外场试验场地度过的。他们解决和填补了无数个理论、技术上的难点与空白,还要面对地域和环境差异给实际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困难。

  于长军说,各种各样的电台、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等发出的强大的电磁干扰就是他们遭遇的最大难题之一。一个一个研究,一个一个排除,我们是在解决强大的电磁干扰中成长的。于长军回忆起当年依然唏嘘不已。

  有付出就有收获。2014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2015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承担国防重大项目的同时,于长军还与国家海洋局合作,负责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海上船只目标星机岛立体监视监测技术系统中岛基小型雷达的研制工作,该项目将与卫星、飞机等监控系统一体,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监测网,对海上非法船只进行全天候监视监测,对构筑海上安全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