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华丽转身,一个优雅再现,一曲一鸣惊人,这便是湄潭“湄潭手筑黑茶”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以创新意识冲破思维定势,走出一条广阔的茶产业发展新模式。
2005年,“湄潭手筑黑茶”的诞生,实现了湄潭茶产业由绿到红、再到黑,红绿黑三架车的转变。短短几年,“湄潭手筑黑茶”异军突起,锐不可当,自从2015年成为贵州省黑茶唯一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在2018年贵州省秋季斗茶大赛上获”金花黑茶“优质奖,并深受全国消费者亲莱。业内人士称,无论是规模产量,还是品牌“蹿红”速度,“湄潭手筑黑茶”都堪称传奇。
湄潭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地处于贵州中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的湄潭,作为明清两朝“贡茶”的产地,可谓得天独厚,舍我其谁?这里属*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为1000到1200毫米,年均日照数超过1163小时,全年无霜期284天,境内有湄江穿城而过,森林覆盖率达44%,好山好水出好茶,似乎是中国茶叶的一种必须的天然属性。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湄潭只出绿茶,而好的绿茶,只在每年的清明前后采摘和生产一季,因为用春尾、夏季和秋季的茶叶鲜叶制作的绿茶则口味苦涩,所以春末和夏秋季的鲜叶大都被茶农废弃了。有限的春茶产量,制约着茶农的收入和湄潭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这种情况,直到“湄潭手筑黑茶”的出现,才为之改观。
“湄潭手筑黑茶”的前身,就是民国时代大名鼎鼎的“饼茶”,著名的评茶和制茶大师汪桓武先生在品鉴之后,认为不亚“其安化黑茶和普洱茶。
如今,在湄潭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茶兴县”成为“湄潭手筑黑茶”诞生的冲锋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湄潭手筑黑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双宁的创新,制出的黑茶红、浓、陈、醇,香气独特,口感醇厚。充分了张扬回甘好、香气浓、耐泡等好黑茶特点,这就诞生了“湄潭手筑黑茶”。
而且与一般黑茶的思路不同,其他是以精选绿茶后剩余的原料发酵制成,而“湄潭手筑黑茶”却独辟蹊径,都是使用夏秋季茶作原料制成,因其具备了色泽好、成份好、品感好的良好品质,自然深受专家和市场的好评。
好茶还须真功夫,原生态是大自然的馈赠,在制作“湄潭手筑黑茶”时,茶青质量安全从源头抓起,从农户手上收购的茶青,必须经过快速检测是否有农残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黑茶成品时,更须向官方检测机构送检,过关后,才可包装出厂。由此而出的“湄潭手筑黑茶”,自然非同一般,基于茶青价格和人工成本,比起市场上其他动辄几千上万一斤的黑茶,“湄潭手筑黑茶”的性价比,自然要高出很多。
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湄潭不断探索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带动“湄潭手筑黑茶”品牌的产品结构优化,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据悉,近年来,“湄潭手筑黑茶”已打入了内蒙、新疆、广东等传统黑茶消费大省,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建立了联营和直销点,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位于北京最著名的茶叶集散地——马连道的“遵义红茶城”,汇集了“遵义红”、“湄潭翠芽”、正安白茶、凤岗锌硒茶、红茶、黑茶(“湄潭手筑黑茶”)等几十个茶厂家,几百个单品,以开放式品鉴,体验式销售的全新理念,开业数月来,名动京城。此外,“遵义红茶城”还推出独具贵州风格的特色美食,以及上千种贵州原生态优质农产品及遵义名酒供消费者选购,日益成为展示以“湄潭手筑黑茶”茶品牌为代表的湄潭县茶产业新模式的靓丽窗口。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