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在历史上是边销茶,为“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边疆少数民族提供了健康之饮,同时也对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黑茶对人类健康的保健功效已经得到科学验证,被世人认可和推崇,从边销迅速扩大到内销,甚至已经外销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目前比重还较小,但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黑茶产业十分红火,这是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大好事。但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头脑冷静,深刻牢记某些产业大起大落的惨痛教训。为了确保黑茶持续、健康发展,为造福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建设标准茶园,夯实产业基础
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化标准茶园是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黑茶优质原料的来源。目前,黑茶产区茶园基础比较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茶树无性系良种化水平,与乌龙茶产区和部分绿茶产区相比,差距甚大。福建、浙江等省的成功经验证明,推茶茶树无性系良种是提高单产、改进品质、提高效益的最有效、最省力的措施,也是夯实产业基础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政府和茶协引领下,正在大力建设“欧标茶园”和 “生态茶山”建设。就此我提四点意见:(1)要把建园质量放在首位,按农业部提出的要求,建设高质量的标准茶园,逐步实现茶园良种化、机械化、园林化、生态化;(2)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按无公害茶生产标准建设,有的按有机茶生产标准建设,不搞“一刀切”;(3)既要重视高标准新茶园的规划与建设,也要重视中、低产老茶园的换种更新,要珍惜土地资源;(4)要把标准茶园建设与旅游景区开发统一规划,使“茶旅一体化”落到实处。
第二、切实改造茶厂,确保黑茶品质
茶叶作为一种商品,与其它任何商品一样,都需要以过硬的、稳定的品质作为后盾,才能经久不衰。产品质量永远是产品的生命。目前,一些黑茶初制厂存在规模较小、设备陈旧、卫生状况差等问题。为确保黑茶毛茶品质,必须对黑茶初制厂进行彻底改造。浙江省近年实施的“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成效显著,其要点是:一是整合资源优势,建立示范茶厂,淘汰条件差的小茶厂,实现布局优化;二是以省地方标准为依据,改造加工环境与设施,实施清洁化、标准化生产;三是建立与完善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加工过程规范化;四是全员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五是制订并执行“初制茶厂优化改造考核办法”和“以奖代补”政策。我认为,为了确保黑茶品质,浙江省行之有效的这些举措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研发多元产品,开拓三个市场
黑茶的传统产品,主要有“一卷”、“三尖”和“三砖”。这些花色品种曾在中国边销茶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后仍将成为黑茶市场的主力军。同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坚持产品创新,研制开发黑茶新产品,诸如黑茶类名优茶、黑茶类保健茶、黑茶类饮料及黑茶类深加工产品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建议要不失时机地巩固和提高黑茶传统市场,更要积极开拓新型市场;既要立足国内,以边销、内销市场为重点,又要主动出击,开拓国际市场。
最近,党中央关于“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十分契合茶产业的发展。历史上,无论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茶叶均是重要商品之一,有时其比重甚至一度超过丝绸。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茶叶重返丝绸之路,这是贵州黑茶拓展国际市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切勿坐失良机。
第四、弘扬黑茶文化,扩大社会影响
贵州是茶的故里。很多黑茶产品的加工工艺、产品形式、文化内涵、保健功效都十分独特。这些特定的原料属性和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了贵州黑茶的奇特品质,这些产品的形成及其多种品饮方式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使其成为最具升值潜力之茶。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贵州黑茶独特保健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多姿多彩的贵州黑茶文化,使过去不了解黑茶的地区和消费者认识黑茶,喜饮黑茶。
第五、加强品牌建设,改革产销体制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经过多年努力,贵州黑茶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成绩显著。浙江省茶协曾专程前往考察铁观音品牌建设。安溪“多步走战略”和“包容性发展”经验,值得全国同行学习。
加快制订与完善贵州黑茶标准体系,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要强化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健全落实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从“茶园”到“茶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使贵州黑茶真正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放心茶”。
改革茶业产销体制,势在必行。根据产销现状,建议重点抓三项改革:一是根据自愿原则,切实建立健全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使之成为发展贵州黑茶产业的根据地;二是重点扶持与培育起点高、规模大、条件好,并能真正兼顾企业、茶农、职工、地方、国家、社会各方利益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发展贵州黑茶产业的主力军;三是准确定位,明确职能,增强力量,切实加强各级茶业协会的建设,使之成为发展贵州黑茶产业的参谋部。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