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们》栏目第53次推送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铁肩荷责,妙手华章。
11月8日,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所以,不好意思,今天的头条,我们留给了自己。
常年来,我们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我们有轻重不一的强迫症,24小时不关机,时不时如触电似的抓起手机,生怕错过一条重要线索;万家灯火,我们电脑前的那盏灯,只为你亮着……
郑白,1993年出生,今天是她从事采编工作的第485天。
从校园到社会,从新华网到长城新媒体,从活动策划、舆情分析师到全媒体记者,短短几年的从业经历中,她采访过娱乐明星、丹麦旅游局局长和“一带一路”代表团等嘉宾。今年9月份,她全英文采访世界“大数据之父”维克托·麦尔·舍恩伯格,不仅为她的记者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还展现了河北的“国际范儿”。成为一名好记者,她,一直奋力前行。
王旭泽,1994年出生,今天是他从事采编工作的第536天。
前一秒还在撰写稿件,后一秒就要马上拿起话筒去配音;上一秒还在镜头前采访嘉宾,下一秒就要马上站到摄像机后面寻找精美镜头。他总是乐于去尝试不同的工种,在一次次身份的变化中,感受“全媒体记者”的意义。探寻真相、找寻真理,坚持为民发声、为民办事,他努力让平凡的小事产生信息,使非凡的事情变成力量。
张瑞雨,1995年出生,今天是她从事采编工作的第951天。
与高层对话、与精英交流,做百姓知音、担铁肩道义。作为一名年轻的主持人记者,她报道繁华和文明的闹市,也涉足偏僻与落后的小巷;展示阳光明媚的田野,也去探查月光照不到的地方。她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被时代记录。她把范长江说过的“似乎很神秘的新闻记者职业,还是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作成了根本的第一信条”当做座右铭,用大写的人格和理想信念,于风云激荡中再添荣光。
高琳哲,1993年出生,今天是她从事采编工作的第1101天。
她曾一天跑过四场活动,一个月连续出差只在家睡5天。三年来,她累计发稿1500余篇,采访过闪耀着“萤火虫”光芒的沈汝波的感人事迹,感受到乐观女孩王心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参与了用生命践行共产党员理想与信念的张北县金家村党支部书记孙守清报道;从全省两会、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报道,到5·18经洽会、阿斯塔纳世博会、新春走基层采访,她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收获了满满的成长。
耿佳,1993年出生,今天是她从事采编工作的第1123天。
当记者三年,做新闻,做活动,做电视节目,做大型活动,这个爱笑爱说爱交朋友的姑娘总说自己“长相女子,生性汉子”:能写能拍能诵能剪,能放下话筒撸起裤腿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一起唠家常,也能克服恐高飞上天空带观众体验不一样的视觉美景。扎根百姓,做有人情味的新闻作品,一直是她的初心和目标,也是她坚守新闻阵地的决心和意义。
陈兆月,1988年出生,今天是她从事采编工作的第2564天。
她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热点、标题和阅读量。从业8年,她当过记者,采访过一线明星大人物;做过扶贫干部,蹲点基层搞扶贫。而现在,她是一名身兼数职的新媒体小编:懂P图、懂设计、懂推广、懂运营,还要懂心理学,有审美观。作为新闻的记录者、见证者、传播者,她热爱,故无悔。
张晓静,1986年出生,今天是她从事采编工作的第3327天。
精心编发稿件、汇集新闻热点、报选题做策划、生产新媒体产品,这是她工作的日常;手机7*24小时开机,加班值班常态化,随时能够编发稿件上网,保证网站内容的更新,这是她生活的日常。她经常快速地穿梭在家里与单位之间,乐此不疲,只为看到自己的新媒体产品成型,使受众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她!
贺宏伟,1983年出生,今天是他从事采编工作的第4602天。
他不是横空出世的英雄,却有记录大时代的心胸,他不是盖世无双的侠客,却手持“长枪短炮”能使十八般“武功”。不论是报道2009年河北雪灾、四川地震灾区重建,还是报道河北两会、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亦或者报道省委主要领导活动,以及策划制作《美丽河北之武功秘笈》《总书记和咱河北在一起》《冀给河北的明信片》等新媒体作品……十二年的记者经历犹如一个发动机,不停地推着他勇往直前。
商棠,1967年出生,今天是他从事采编工作的第8182天。
2017年12月,他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总部,采访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地球卫士奖”。从业以来,他多次采访过塞罕坝务林人,林场建设者们的信念与坚守、执着与奉献,扎根荒原、爬冰卧雪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他。他常说,记者就要像塞罕坝的松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人民群众的土壤中,扎进经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像塞罕坝人种树那样做新闻,坚守、坚定、坚强,不忘初心!
孙学工,1968年出生,今天是他从事采编工作的第9626天。
他贴近群众,感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贴近生活,领略阳光与色彩的情调;贴近实际,领悟什么是新闻的生命。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他采写的稿件涉及工农财政教科文体卫多个领域,编辑过报纸的要闻版、综合副刊、专题报道、内参等十余种类型。他在夜班主任岗位上十几年,扎实工作,堵塞漏洞,保证了报纸出版的绝对安全。从一线记者,到援疆人才,他努力工作、积极奉献、展现风采,成为河北和巴州一道新的风景线。
以上的这些,只是长城新媒体采编人员日常工作的小小缩影,从中却折射出千千万万编辑记者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
今天,在这个属于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我们不能忘记我国早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是我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润。他主编《生活》周刊,启发一代进步青年;创办三联书店,影响了国人的阅读品味;以毕生精力,做“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生活》周刊如是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自知是血是泪。”那一刻起,他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970),原名希天。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
穆青
穆青(1921-2003),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他的新闻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充满了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
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固,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以增强“四力”为抓手,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凝聚力。
有人说,记者的职业是光鲜的。其实,光鲜的只是新闻,而不是捕捉新闻的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新闻记者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更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理想情怀。哪怕有委屈,哪怕有抱怨,却一直为了这份梦想而坚持。
今天,我们把头条留给自己,向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致以敬意!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