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冠明批评中医院延至今年才招标,谘询时间过长
中医医院(中医院)刚於上周五截止投标,预计最快2024年启用,但其实政府早在五年前,已预留土地兴建,惟单单谘询期已横跨两年,拖延招标。反观深圳,由筹建至中医院投入服务,仅花一年时间。正当全球愈来愈多人信赖中医之际,本港医疗系统竟然一成不变,继续承袭港英政府时期由西医主导,中医业界批评政府的资助厚此薄彼,大大窒碍中医藥发展,促请当局制定长远蓝图,以中医院作平台,把握契机推动中医教学及科研。
感觉上用多了时间讨论,香港前线中医联盟主席宋振基对新时社报记者慨叹。曾参与初期谘询的他说,这是首间由中医主导的中医院,在港没有前车可鉴,当局就中医院营运谘询业界意见时,出现不少具争议性的议题,包括有中医院的定位,有人提出中医院应该是纯中医,亦有人提出中医可结合中西医诊治方法等。
谘询期长达两年,宋振基说直到今年三至四月仍有研讨会。以中西医临床治疗为例,讨论就多达几十次才有初步共识,得出三类临床服务,包括纯中医治疗、中医为主,再视乎情况配以西医辅助,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但实质细节仍未有定案,如什麼情况需中西医协作、什麼病由中医主导,以及急症处理程序等。
香港註册中医学会副会长王冠明出席了超过五次谘询会,他批评中医院延至今年才招标,皆因谘询太长,部分谘询会流於空谈,各说各话,会后又无人总结或归纳各方意见,下次谘询又重複讨论,譬如中医诊断是以中医理论还是中西医结合的争议,会上有人坚持以传统中医诊症三指把脉,亦有人提出可用听诊器、血压计等西医仪器等,但讨论并无实质进展。
深圳筹建医院 一年已落成
根据医管局数字,过去五年求诊中医的市民每年均逾百万人次,且人数稳定上升。註册中医师邱宇锋表示,本港愈来愈多外国人看中医,以其诊所为例,每年都有20至30名,分别来自美国、澳洲等,当中部分人在原居地已有看中医,病人多是患痛症及慢性病,曾有病人坦言西医疗效不大,本来期望中医可帮助纾缓不适,结果竟能根治,喜出望外。
事实上,近十年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已重点研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方向,并取得国际医学界共识,令外国人愈来愈接受中医疗法,部分国家的医疗保险更涵盖中医。全球中医服务需求殷切,香港中医院竟叹慢板,反观毗邻的深圳却火速去马。王冠明表示,去年深圳政府提出筹建深圳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今年三月已营运,前后只用一年时间,该院为内地首间纯中医治疗医院,类近香港的概念,一样是新事物,一样在探索中。他坦言,本港中医藥的发展力度不足,政府无长远规劃蓝图,例如中医藥纳入公营医疗体系,业界争取多年至今仍未如愿。就算中医院落成有望,但营运模式採公私营合作,需自负盈亏,王冠明认为实质营运与私家医院无异。
须自负盈亏 窒碍临床研究
王冠明担心,中医院获的政府资助有限,将重蹈中医教研中心的覆辙。由NGO营运的中医教研中心,2015/16年度获得的经常性拨款为6400万元,仅佔医疗卫生开支约0.1%,发展受到限制。如今中医院同样由NGO自负盈亏营运,首要靠门诊吸客,确保收支平衡,最终投放到医疗服务的资源会比教研多,窒碍中医临床研究,例如中医有藥方抗流感,不过目前仍无研究数据证明成效。
政府将中医院提升至香港两间教学医院,除向公众提供诊疗,亦同时推动中医教学及科研、丰富中医师的临床经验。不过,他认为制定中医院发展和政策的专家均来自西医界,缺少有临床经验的中医代表,令中医藥业界的诉求未被重视或接纳。宋振基亦认同应由懂得中医的人制定政策,才能保障中医的教研水平。
预计中医院需聘约100名中医师,人才有市有价,业界希望藉此可改善中医师的待遇。宋振基指,过去NGO营运的诊所聘请中医师,薪酬没有劃一标準,同一医务所或出现中西医同工不同酬,他建议当局订立职级及晋升机会。另外中医院附设住院服务,惟大学现时欠缺有关照顾培训,宋建议应尽快开设相关课程,应付未来的需要。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