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新时社评 >> 社 评/马道立声明避重就轻 司法改革势在必行

社评/重推iBond体现施政为民

  新冠疫情没完没了,全球低息环境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通胀压力则持续上升,对於投资渠道有限、习惯将钱存入银行收息的一般市民尤其是长者而言,绝对不是好事,因为存款被两头蚕食,财富将不断缩水。有见及此,特区政府重推iBond,为市民提供一个既可赚取稳定回报又能保本的投资选项,亦因此带动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重推iBond的工作已準备就绪,将很快公布详情。政府2011年首推iBond,当年有15万人认购;到2016年,参与者达50万,累计发行总额为600亿元,足见计劃备受欢迎。今次重推iBond,回报率由过去的1厘增至2厘,吸引力不俗。陈茂波还说,发行iBond之后,还会推出更具针对性的银色债券,若市场认购理想,政府会考虑加码推出。

  新发行的iBond计劃可令投资者立於不败之地。原理很简单,iBond的回报上限与通胀挂鈎,不管通胀如何飙升,iBond的回报都足以抵销通胀对财富的蚕食;回报下限为2厘,若通胀率低,投资者可赚取息差。换言之,不管经济环境如何恶劣,息口及通胀如何波动,投资者都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理由相信,市场对新一批iBond计劃将反应热烈,政府加推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逆市操作,利用低息环境发行债券,成本低而效益高,弥补了香港股市蓬勃而债市不足的缺憾,香港金融市场更加丰满,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稳固,对国际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诚然,以香港资本市场的庞大规模,区区数百亿元的iBond债券也许没有什麼了不起,市民受惠也有限。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凡是有利市民的事,不管大事小事,特区政府都应该做,还要做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最怕的是不做不错的官僚思维,一味以自由市场、小政府大市场为藉口,无所作为。

  曾有人认为,香港单靠金融业就足以养活一千万人口。其实,金融业约佔香港经济两成分量,就业人口只有百分之六左右。少数精英人士利用金融技能赚得盆满钵满,大部分市民只能望洋兴叹,这就解释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香港是全球亿万富翁最密集的城市,摩天大楼美轮美奂;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不减反增,㓥房户悲歌唱不完。过去是平均五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贫穷线下,疫情打击之下,贫富悬殊问题难免进一步恶化。

  不患寡而患不均。要实现香港的长治久安,除了依靠国安法这个定海神针,更要通过推动社会公平发展,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有获得感,才有幸福感;有幸福感,才会支持政府施政。从这个角度看,重推iBond计劃,为民造福,是特区政府改变重商思维、施政面向大多数的体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