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新时社评 >> 社评/实事求是简化环评程序

社评/实事求是简化环评程序

  房屋问题是香港的重中之重,要达到“提量、提速、提效、提质”的目标,精简程序必不可少,而精简环评程序是其中之一。特区政府已就检讨《环境影响评估条例》进行了广泛咨询,提出多项改善建议,可令整体环评时间缩减一半,即一般项目需时18个月,较大型或复杂项目需时24个月。这是一项不小的进步,但政府不能低估修例的复杂性,需要加强解说工作,更要为可能出现的其他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保护环境非常重要,环评工作是拓土建屋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点毋庸置疑。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各种环保标准的确立,现时发展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则提升了环评的效率。更何况,现时的环评条例已实施二十多年,有关部门在环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得政府有条件进入优化环评条例的新阶段,而这非但不会影响环评报告的质素,反而可使环评变得更标准化、更科学、更具透明度,更方便市民、专家查阅和监督。

  其实去年的施政报告已公布,政府将检讨与发展相关的现行法定及行政程序,包括环评程序。环保署于今年3月及6月期间,就检讨环评的整体方面及范畴进行了广泛的咨询工作,收集持份者的意见和建议,亦组织了多次网上会议。大部分参与者认同要尽快检讨环评程序、设立中央数据库、检讨指定工程项目清单、优化《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技术备忘录》。环保署根据有关建议,提出相应四大改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中央环境数据库,如此一来,环评涉及的空气质素、水文和水质、交通噪音、生态渔业、景观及文化遗产等评估项目,就有了电脑模拟工具和基线资料,这可以提升相关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大大减低环评所需时间。

  环评程序需要优化,环评时间需要缩短,这是香港现实所需,更是许多市民的心声。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环评存在变味变调的问题,成为一些人或组织的政治工具,用来阻挠政府施政,或维护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且不说港珠澳大桥曾遭司法覆核狙击,也不说大埔龙尾人工沙滩一度因环评争议而蹉跎岁月,就以发展部分粉岭高球场为例,环评报告迟迟未过关,原因是有人要求提供飞蛾、蝙蝠的全天候活动规律,又要求提供小鸟在某时段活动资料,听起来冠冕堂皇、煞有介事,实则予人吹毛求疵、刻意阻挠的印象。

  不是说昆虫和小鸟的栖息环境不重要,而是在全港有二十多万人住于㓥房的当下,将环评抬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将一些小生物的福祉置于人类基本需求之上,这是站在道德高地,还是伪善?在人和小动物之间,如何取舍?正如有人批评,拿昆虫说事不过是手段,保护少数人的“爱好”才是目的。这种无视基层市民居住环境恶劣的傲慢态度,凸显香港深层次矛盾,加深市民对环评程序的不满。

  环评应该回归环评本身,不能成为工具,这也是优化环评条例的另一个目的。有关建议将于明年第二季提交立法会,当然是愈早通过、愈早落实愈好。但我们不能低估香港社会的复杂性,有关修订可能引发新的争议,甚至不排除有人以司法覆核来挑战。亦因此,特区政府需要考虑周全,全力以赴,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依归,积极推动落实。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