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台湾 >> 聚焦两岸 >> 香港中文大学师生追忆余光中:诗人若近,人间似远

诗人已去,台湾的乡愁仍在

  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去世。被称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因一首小诗《乡愁》在大陆家喻户晓。1972年他创作此诗时,两岸互不往来、台湾还处于誓言反攻大陆的时代。当乡愁诗人安静走完一生,人们再次吟唱起这首优美的小诗,不禁也在思考:今日的台湾还有乡愁吗?

  2017年恰好是两岸交流30年。30年前,压抑了近40年的乡愁,促使一群台湾老兵走上街头,用泣血的想家想妈妈撼动坚冰,迫使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余光中1992年重回大陆,此后往返大陆60多次。他曾表示,回过故乡,便再也写不出那样的《乡愁》。坦白说,不光乡愁诗人,两岸历经30年的交流交往,直航班机、微信等网络视讯,早将天涯变咫尺。常常回家的人,那样的乡愁已慢慢淡去。

  然而,台湾真的已不再乡愁吗?就在10月,民进党当局举办了开放探亲30年纪念活动,强调的是自己在推动过程中的角色和贡献。那段奔涌着乡愁的记忆,成了政治造势的配角。想想也不奇怪,民进党自2016年执政以来,行政院长公开表白自己是主张,多位党籍民意代表鼓噪台独修宪,另外当局还在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动作频频、花样百出。与《乡愁》同一年代,归侨李双泽曾创作一首歌《少年中国》,歌中唱道: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不要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当今的台湾,怎么可能没有乡愁?

  台湾今日的乡愁不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而是去中国化。因为割裂和否定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文化渊源,正制造着另一种乡愁乡愁诗人余光中生前也意识到了吧。从10余年前开始,为了成语会不会让人思想懒惰的问题,他公开批评当时的教育部长杜正胜;为了阻止台湾当局调降中学课本中文言文比例,他与一群文化、教育界人士签名联署;他也多次投书报章、发表演讲,表达古典教育不能缺席,中华民族的学生有权继承这么悠久丰富的中华文化去中国化的动作完全没有止步的意思,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一代,现在可能懵懂不知,但将来终有面对真相的一天。已故台湾中央研究院前院长吴大猷曾言,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生活风俗,连妈祖都来自大陆,但因政治而坚持否定其本身的文化渊源,是可悲的事,可以预言,台湾年轻一代的文化乡愁同样悲情。(作者孙立极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