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方面准备不足,已经两度押后的垃圾收费计划,有必要第三度推迟。《新时社报》近日进行网上民意调查,发现超过九成回复者不支持如期实施全面垃圾收费,并建议特区政府率先做好宣传教育及配套工作。香港社会的民意已十分清晰,特区政府应实事求是,尽早就垃圾收费问题作出果断决定,以集中精力拼经济、谋发展。
特区政府早前宣布,4月1日至8月1日,在部分屋苑及政府设施试行垃圾收费计划,借此总结经验。如今试行计划已进行近半时间,暴露出不少问题,社会各界对香港如期全面落实垃圾收费计划缺少信心。为准确掌握民意,《新时社报》本月上旬于社交平台上载调查问卷,反应不俗,在所收到的31549份回复中,不支持在8月1日全面推行垃圾收费计划的比例高达91.8%,当中更有76.8%的人认为政府应搁置有关计划,认为应该押后推行的占18.7%,支持如期落实的只有5%。
垃圾收费计划遭到冷遇,不是因为市民不支持环保减废,而是各方面配套严重不足,推行政策的条件不成熟。上述民调反映出市民不支持有关政策的三大原因,其中近八成人表示对指定垃圾袋的功效存疑,且垃圾袋有违环保原则;七成认为回收设施不足,增加日常支出,构成家庭负担;另有五成表示对垃圾收费政策仍然一知半解。
香港早在20年前酝酿垃圾收费计划,并在公共屋邨设置回收箱及回收站,环保署亦在114个公共屋邨安装了智能厨余机,然而,相比全港屋邨数量之多、人口之密,有关设施严重不足。被问及将回收垃圾由家居带到回收桶/站,需时多久时,逾四成市民表示需要5至10分钟;两成七表示需要11至20分钟;逾一成需要20分钟以上;更有一成八表示家居附近没有相关设施。
厨余回收设备不足最受诟病,就算安装了足够的厨余机,也达不到环保回收的效果。香港现有6大厨余处理中心,每日处理的厨余仅占全港生产厨余量的一成,其余九成的归宿是堆填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垃圾分类的价值何在?垃圾收费的意义何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网络流行语堪称香港垃圾收费政策进退两难的写照。诚然,减少垃圾的大方向不能改变,也不应改变,但在客观现实之下,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有所作为的前提,是科学作为。若是为了“面子”,在条件不成熟之下贸然推行,结果只会制造更大的困局,引发更多的争议,这甚至会被认为是为做而做的形式主义。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试行垃圾收费政策有其积极意义,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未来的努力方向。在上述调查中,有市民建议特区政府先做好宣传工作及各方面的配套,长远而言,香港应以大型焚化炉取代垃圾堆填区;有市民建议政府立例,所有塑胶制品需加入自动分解元素;有市民建议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作,共建无废、美丽湾区。这些建议值得特区政府认真考虑,择其善者而纳之。
说到底,垃圾收费虽然重要,但毕竟不是当务之急,条件也远未成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暂缓全面落实,才是实事求是负责任的做法。如此一来,特区政府可以腾出手来,处理其他更棘手、更迫切的事项。千头万绪之下,聚焦拚经济、谋发展是社会最新时社约数,当中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创科发展、改善民生等更是重中之重。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抓住了发展这个中心,就为解决其他问题创造了条件。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