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俗驿站 >> 被遗忘的百年繁华

宜宾屏山王家房子大山里被遗忘的百年繁华

在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离场镇不远有一个叫四合头的地方,最近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发现,不少摄影爱好者、画家、旅游爱好者等经常往那个地方去,他们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亲眼目睹那里保存至今的一座精美绝伦的 “庄园

烟花三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记者背上相机,带上行囊,爬山涉水,来到群山环抱的四合头,领略了她的精致与秀美、古朴与沧桑。





九庄十八坝里的传奇


地处屏山县城西面60多公里的中都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这里庙宇宫观、古道石刻、民居院落非常丰富。发源于马边县境内胭脂山的中都河蜿蜒曲折、一路向南,在万里长江第一港的新市镇汇入金沙江,“S”形的中都河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她的两岸,冲积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山间平坝,一个连着一个,大田坝、筒车坝、二夷坝、杨柳坝、月儿坝、王才坝……当地的老人们告诉我们:中都河流域是出了名的九庄十八坝。他们说,这些坝子虽然不大,但是地处河谷、水源充足,因而这里农耕文明发达,明清以来,许多名门望族凭借这些富饶的坝子发家致富,并先后建起了凤凰庄、迎恩庄、黑庆庄、正德庄等很有名气的庄园若干,九庄十八坝、二十四道铁门坎的声誉从明清以来传遍了川、滇两省多个市县。居住在中都镇街上的郑国怀老人曾经耗时数月,走遍了每一个坝子和庄园,在他的记录本上,坝子和庄园都远远大于人们的传说。

四合头到底是九庄十八坝中的哪一庄?至今在当地,没有人能说得上,据村民讲,解放前这里的主人姓王,因此大家习惯叫她王家房子,看来她还不在九庄之列。







精美的民居建筑


王家房子离场镇大约两公里,就在二夷坝坝尾的斜坡上,沿屏山到马边县的公路边上行,只要10多分钟的时间。这座房子坐西向东,门前是一片约10亩的水田,背后是高约百米的斜坡。四周的林竹和土丘将庄园笼罩了起来,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去,如果你不走近看,你根本不会相信这里还有一座古老的民居建筑。

走近古宅,抬头仰望,10多米高的石坎上,飞檐翘壁,雕梁画栋。整个老宅是典型的四合院民居布局,三个天井一字排开,有房屋50余间。我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了,但我们都不知道这个房子有好多年历史。”77岁的邹永林老人一边带笔者参观老宅,一边介绍说。

我们从西面的第一个天井进去,红砂石砌的围墙已经被拆得只剩下半米高了,进院子的朝门已经不在了。73岁的朱培泽婆婆说,40多年前,她到这里时,这围墙还很完整,尤其精美的是朝门红石头搭起,有3米高,上面还有字,雕刻着很多人物、花草,很漂亮。她说,后来集体生产时,把这个院子改成村的粉厂,就把这些石墙和朝门拆了。我家猪圈中还有一块朝门石。她说,我们赶忙走进她家的猪圈,确实找到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石柱,上面纹饰古朴、精致。现在这个院子仅剩下正上方一排房子了,但都有点破败不堪,看出早已是数度翻修,全然没有老的感觉。其余三面房屋早已拆除,唯有院中长满苔藓的青石板和带有雕刻的檐下石坎还能证明它的过去。

我们从第一个院往右进入上院,整个上院呈长方形,古朴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穿斗木结构的房屋,小青瓦,屋脊上镶嵌着青花瓷片。他们说,这里是王氏家人修的第一院子,因此,大家现在习惯把这个院子称为 “老院子,这里的门窗全是用当地出产的桢楠木做的,上面雕刻着蝙蝠、万字回纹、草龙等,大气而古朴。最吸引人的,还是正房门前两边石壁上的雕刻。从院中进正房要上5级台阶,在台阶两边,有几幅精美的浮雕,浮雕是当地的红砂石,1.2米见方左右,左边雕一人和一只仙鹤,右面雕一人和一只螃蟹,这就是和合二仙,象征百年好合。邹永林老人说,和合二仙是古代传说中的寒山和舍得两个和尚。在这里,记者看到,许多房子都空着,这里好多人出去打工了,所以房子没有居住,屋梁上,蛛网和尘土遮挡住了上面雕刻的花纹。


川南罕见的封火墙


回到第一个院子,往东就是人们所称的新院子”--下院了,如果说第一个院子--前院是破败、上院是古朴的话,那么下院完全可以用精妙绝伦来形容了。下院与前院相连,硬山式建筑,屋脊上,全是镂空的灰雕,小青瓦盖顶。正房两边的山墙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团寿字约1米见方,阳光下熠熠生辉,显示了当年房主人的富足和审美水平。四边的墙上,彩笔描绘的图案还清晰可见,墙的半中腰,有几个圆形的孔,孔上方盖着瓦,这大概是通风孔或者瞭望孔,具有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转到正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排雕花门窗的木板房,屋檐下,镂空的木雕花板装饰着每一个面,每隔3-4米就有一根木柱或者石柱,石柱或木柱上有一根斜撑,我们叫做撑栱,过去每个柱子上都有一根,它除了支持屋檐外,还很美观。邹永林老人说,每根撑栱长约1.2米,直径40公分左右,全镂空雕龙、狮子等,以前还有很    物的,前些年被外地来的买走了邹老说,撑栱前面还有木雕的灯笼,从屋    下来,和撑栱互相呼应,美轮美奂。最让人感到惊叹的是房屋的梁柱,柱础是红砂石的,高约尺许,上面精雕细刻着人物故事,故事题材多为民间传说、戏曲内容等,观音送子刘海戏金蝉等等,石棱上,雕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象、蝙蝠等等,每一幅雕刻,就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带着一种    祝福,颇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笔者仔细数了数,仅下院,这样的柱础就多达十余个。


走进院中,迎面抬头,正房两侧连接厢房的位置,两座高大精致的封火墙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在笔者的记忆中,川南一带或者四川一带的封火墙(或称马头墙),多呈字形,青砖粉刷,光素无纹的是绝大多数,而这里的与众不同,两堵封火墙飞檐翘角,就像一座座亭子,上面用泥灰加彩塑着公鸡、麒麟、仙鹤等代表吉祥的瑞兽外,还有王祥卧冰孟宗哭竹等中国孝悌文化精髓的《二十四孝》图。此外,樵夫放下柴担气喘吁吁依柴而立,寿星盘腿把着酒葫芦饮得酣畅淋漓…….这些渔樵耕读、八仙过海等传说中的经典故事,百余年的风雨中栩栩如生地走来。每面墙上这样的灰塑人物、动物多达近百个,再加上彩绘,历经百余年风雨,依然鲜艳如新。这种亭台式的封火墙非常少见,装饰如此精美的更是少之又少。该县文管所长期从事地方文化、文物、古建筑研究的陈越说,一般的封火墙都在正房的两边,主要起着防火的作用,而这里的封火墙却被它的主人搬到了院落中间,并把它进行了豪华的装饰,不仅实用,还很美观,这在众多古民居中也是唯一的。陈越说,从王家大院的民居建筑风格来看,应该是清中期,至今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难忘老宅里的那些人和事


现在,整个王家大院居住着20多户人家,我们全都是解放后搬进来的,所以根本不知道这房屋的历史。朱培泽婆婆说,只知道过去是王姓地主的房子,解放后分给了贫下中农。在整个大院中,只有2户姓王的,四十多岁的王体平告诉我们,这房子是他们祖上修建的,有好几百年历史了,许多事情都不曾知道,但有一件事和一个人他们却是口耳相传。

王体平说:“前院边原来有一个3层楼高的碉楼,全部是石头砌成的。大约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他的祖父因为吸食鸦片,将家中钱财吸光后没有办法,正赶上中都镇上修街道,缺少石料,于是他祖父将碉楼拆来卖了,中都下面的一条街的石板,全是这个碉楼的石头,你可以想象当年的宏伟和富裕。他说这话时,脸上带着几分得意,由此不难想象,王家当时的富裕程度,中都河有朱、王、邓、何四大姓,我们王家排第二。

问起这里王家曾经出过什么人,他们大多不知道,但是,他们很得意地告诉我们,王蜀生就是从这里出去的,这是他的老房子。我们并不知道王蜀生为何人,王体平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王蜀生1915年出生在这个大院中,自幼勤奋好学的他1935年以榜首成绩考入军校,先后在黄埔军校十二期、陆军大学十九期学习,毕业后,从少尉附员一直到中校科长、营长。解放前夕,任国民党72军上校军副参谋长,兼任72军长宁边区指挥部参谋长(挂少将衔)“1949年在宜宾随72军军长、叙泸警备司令部司令郭汝瑰起义后到西南军政大学学习。他说,这是他们王家最骄傲的一个人,1951年分配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员、研究员等职。195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校军衔,正营级。1963年授中校军衔。他还在中央军事学院装甲兵当教授,先后出任师、军、集团军三级坦克战术教员。王体平越说越兴奋。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四人帮迫害遣回家乡,上世纪80年代初当选县大会代表,19845月,任该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后来,从该县地方志办公室,我们得到了证实。王蜀生生的高大,但消瘦,比较健谈。”64岁的何平说,他曾经在中都见过王蜀生,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末,王蜀生当时就住在王家大院的一间厢房中,他平易近人,博学多才,有丰富的军事专业知识,编写出版有《古代兵法选辑》、《战略问题》以及叶剑英元帅指令撰写的一些军事学术专题,如《清初郑成功在福建沿海登陆地点之研究》、《河西走廊地带古代战役资料的研究》、《历代野心家利用军权篡夺政权史例》等。曾翻译外国军事小说《巴顿将军》。1952年即担任南京军事学院《解放军报》特约记者,评为撰稿积极分子。1953年,评为军事学院优秀教学工作者出席先代会。在北京受到叶剑英元帅4次接见。19848月,受中央军事学院邀请编写《中国军事史》。1985323日在南京逝世。

一座风雨中的大院,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构成了王家大院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大山深处默默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