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万物天地,气清景明,谓之清明。
是日清明踏青节恰逢寒食节。
青山云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
殢酒贪欢,曲水流觞。
雨后燕约莺期,晴明桃酡梨雪,
山集歌咏,席间青团香浓,
笙乐满园,游人暮迟忘归。
只闻南山北头子规啼,茶山翠。
幼蠺不识织,明月短松岗。
最怕淸明雨纷纷,杏花声里断肠魂。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从节气上排在春分之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到了唐代,清明成了一个盛大的春天仪式。扫墓和踏青游春,几乎成为清明这一时间节点上的必不可少的习俗。清明由“气”转“节”,历千百年而不衰。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寒食与清明的节假日已经增加到七天之多。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到自己名
下,而且兼并了与寒食节相关的其他一些节庆活动。
所以说,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太一样的是,由于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因而也是传统节日系统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节日时间比较固定地在现行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
清明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
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习俗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清明饮食
青团
江浙一带,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青艾或雀麦草汁和糯米粉一起舂合,以豆沙、枣泥等为馅蒸熟。
子福
山西运城等地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后全家分食之。
鸡蛋
清明,山东即墨等地要吃鸡蛋和冷饽饽,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而在浙江宁波,清明吃鸡蛋称为吃“节蛋”,传说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螺蛳
“清明螺,赛只鹅。”清明时节,不少地方有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养蚕。
茶
清《陇蜀余闻》载:“蒙顶贡茶从唐至清同千多年里岁岁入官,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现在茶作为清明祭祀的意味早已淡化。但清明前采制的茶叶被认为是茶叶中的上品,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国学韬略
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经济、历史、周易及书画、音乐、术数、堪舆、医学、星相等文化,同时为您提供心灵成长咨询、道医养生、功夫禅修,疗愈心灵创伤、提升生命品质的周到服务。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