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半吊子的手艺人,做一个文艺范儿的小店,稍微包装就能名声大燥。民间艺术中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一旦得到开发,热钱进来后,这个市场想萧条也难。
最近几年有关传统艺术文化流失的不安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涌动,各界人士呼吁对传统艺术文化要进行保护,很多人大谈民族历史企图唤起市场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这事做的对,但不实用。
在这样一个节奏的社会生活里,连房租都交不起的时代,企图让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去肩负什么民族使命感有点奇怪。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自己的房子都保不住,却想保住钓鱼岛。
保持并发扬传统艺术文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情怀,也许还有热钱和泡沫。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传统艺术和文化其实是一个细分市场,真正能推动它们爆发的助力其实是热钱。一个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泡沫的推动,只有它出现泡沫了热钱才会涌入,然后短时间让整个市场呈几何级增长。
匠人的实力与名气
最近和团队在忙活一件事:利用影像去记录民间艺术。面向的对象是所有“闷藏”在民间的工匠以及带有复古文艺气息的小店,中心点在于传统的工艺记录。
这事其实并不新鲜,但是这事值得更多的人去做,所以我们来做了。在做的时候有一个感觉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很多真正的工匠师傅手艺高超,但是却一世默默无名。
然而一些半吊子的年轻人,做一个文艺范儿的小店,稍微包装之后却名声大燥。比如学木匠的给自己换了一个称呼“木艺师”之后,就瞬间显得高大上了。木艺师们打扮时尚入潮,个个青春靓丽,没有了传统木匠师傅的土气,成为了被人追捧崇拜的对象。
这也不是最近才发现的现象,很久以前就有这种感觉,只是越是去挖掘靠近这些匠人,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然后总觉得有种深深的不和谐感。
让商业去浸染艺术与民俗
民间艺术并不是完全的不被重视,而是没有商业价值或者说未被挖掘出商业价值的民间艺术被忽略了。我们从影视的角度来说,古装、兵器以及一些相关佩饰等市场就很繁荣,而且随着人们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对细节越来越苛求的今后,相关民俗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从装十三的角度来说,茶艺、陶瓷、插花以及国画的市场也相对繁荣,甚至变成了高冷行业。
这些民俗之所以能够繁荣与情怀无关,是彻彻底底的商业化后的结果,保存民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市场发现它们的商业价值,然后吸引热线进来。
做有情怀的事情,需要忘掉情怀,听起来有点讽刺,但是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使命感毕竟不能当饭吃。
在淘宝上有一种小工艺品,一个小玻璃器皿,里面放点绿植,摆几个小公仔,立刻就火得一塌糊涂,于是烂大街了。这就是市场的立量,它符合年轻人的小资需求,有文艺范可以用来装十三,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彰显个性。
市场是盲目的,一个东西只要有哪怕一两个成功的案例,立刻就会有一些有钱无脑的人跟随进场,最后挤出泡沫,蓝海变成红海。一个细分行业一旦进入红海,就会开始常态化,这个东西再想要消亡的可能性就会微乎其微。
可能有人会说民俗的工艺不是谁都学得来的,需要很多年的技术积累,所以不可能大面积普及和推广,这话其实有点扯淡,你见过哪个行业是可以轻易学来的?
几十上百万的程序猿,他们的所知所学又启是轻易可得的?每一个市场都是分层的,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学了皮毛的学生,顶层才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佬,市场的差易化就在这里区分。
浅学皮毛的这部分,从行为上虽然推广不了核心的技术,但是却能推动知识的普及和行业的认知,从而吸引更多的新手进入,给整个市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技术革新的颠覆者。
需出世,先入世
带动整个市场热线快速进入最好的方法,就是树立几个民俗类创业成功的典型。
整个创业市场已经是一片血红,能想到的细分都已经挤满了人,市场需要更多的细分去满足创业者对蓝海的需求,民俗就是这样一块处女地。
这就得说创业了,创业是一种行为状态,并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需要把目标盯在上市这件事情上面,有时候做一个小而美的小店或者小公司也挺好。但是这事并不好做,毕竟人心是浮燥的,虽然大佬们天天满口情怀思想,但是做起事来其实也是一个赛一个的浮燥。
还是回到上面那句话,想要民俗被更多人盯上,就需要挖掘商业化的典型。毕竟在互联网行业之外,还是有很多想过小富即安生活的创业者,要不然各个城市场的夜市地摊也不会一席难求了。
在操作的过程中,其实没有一点情怀可谈,所以我刚才上面用得是“盯”上这个字眼,只要让别人发现这个民俗里面藏着宝,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虽然大部分都是功利者,但是真正有情怀的人也不会是少数。
所以我们就需要去挖掘那些“闷藏”在民间的艺术,还有那些真正的工匠,让他们和他们的艺术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得让商业来“浸染”这些民俗,让他们有机会市场化,而不是抱着情怀和出世之心消亡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