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鞋子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称为足衣。它不仅注重于实用,同时有着审美装饰的功能。人类经历过赤足时期,后来才发明了鞋靴。据专家研究,人类最早的鞋履是用兽皮制成的。从新疆考古出土情况看,新疆原始居民穿靴早于穿鞋。靴子是一种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多为皮革制成。罗布泊地区铁板河古墓出土的楼兰美女所穿的生兽皮靴,是我国时代最早的一双皮靴,距今3800余年,皮靴尖部开口,靴面、靴帮、靴底分件缝制,并且把摩擦原理用于靴底当中,是我国鞋靴中的珍贵资料。
到了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先民的缝靴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人们开始用熟皮制靴,制靴已程序化。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一只3000年前的皮靴,就反应了这一特征。这双保存较好的皮靴,帮、底用牛皮靴统用羊皮缝制,靴底用三层牛皮,结实耐磨。考古工作者在鄯善县苏贝希古墓发现的长筒靴子,十分奇特,用兽皮缝制毛朝外,靴筒口超过膝盖,皮靴内套质地柔软的毛布裤子,裤口系有毛线编织的带子绳,(裤子与中原古代居民穿着的胫衣相似)使裤子与皮靴连为一体,这种奇特的靴子应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缝制的,在寒冷的天气外出时,起到御寒的作用,特别是初春时节冰雪融化,人们趟水过河时穿着这种长筒皮靴,十分实用;也有可能是在狩猎时,为了保护腿部免遭野兽咬伤而设计的。 汉代西域鞋靴制作工艺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有毡鞋、毡靴、皮鞋和皮靴,还有史籍中记载的织成履。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这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丝履为古代男女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鞋子。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东晋时期的一双织成履,就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制鞋工艺水平,墓中同出升平十一年(公元367年)和升平十四年(公元370年)文书,可知它是东晋时期的遗物。这双织成履流露出中原鞋履的风范,履底、履里、帮面编制得都非常精致,是中国古代鞋履中的瑰宝。 从考古发现资料来看,唐代西域女子的鞋履,可分为高头和平头两种形制。阿斯塔那唐墓中亦有翘头履出土,如1969年阿斯塔那381号墓出土的一双唐代变体宝相花云头锦鞋。是目前唐代彩条中显花的最华贵的彩锦品种。这双云头锦鞋,充分显示了唐代中期织锦、配色、显花三者结合的显花艺术成就,是唐代衣物中极为罕见的精品之一。 唐代西域女子的平头鞋有麻鞋、蒲鞋、皮鞋多种质地的鞋履。用麻线编制的鞋子称作麻鞋,又称线鞋,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双麻鞋,用粗麻绳编织成厚底,由细麻绳编织鞋面。鞋面结构疏朗,中间编织成镂空状,与现代的凉鞋比较相似。 考古工作者还在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蒲草编织的蒲鞋,这种鞋子也是由中原传入的,多为百姓暑天所穿。如《梁书张孝绣传》称:孝绣性通爽,不好浮华,常冠谷皮中,蹑蒲履。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也可以看到当时蒲鞋的具体形象。皮鞋与麻鞋、蒲鞋相比,十分耐穿,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8双皮鞋,鞋底用粗麻线编织,鞋面用皮革,鞋内衬毡,用麻线缝缀,显得结实耐用,应是由当地工匠制作的。 (责任编辑:浮生若梦)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