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风民俗 >> 牛轭上的红色牛尾巴

话说迤萨马帮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迤萨马帮的发展已经到了鼎盛时期,并且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有武器装备的大马帮,在东南亚一带有较大的影响。迤萨马帮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有其深层次的历史背景,探究迤萨马帮的形成与发展,对研究迤萨侨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迤萨,位于红河南岸的一座山梁上,原是土著民族仆拉人(彝族支系)的栖身之地,靠种地和打猎为生。    清乾隆年间,内地老板在迤萨小寨红土坡一带发现铜矿,很快吸引建水、石屏、蒙自、通海等内地的汉人前来合资开采。因铜矿兴盛,促进了当地商业、手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迤萨铜矿历时80余年后因矿源减少而停业。停业后,不仅矿工失业,而且还严重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许多商业、手工业也随之停业。    迤萨人为了生存,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部分商人和失业矿工迫于生计,互约合股赶着过去驮矿专用的骡马到勐野井(今普洱地区江城一带,与越南、老挝接壤)开采盐矿,将土制食盐用马帮运到中(国)越(南)、中(国)老(挝)等邻国边境以物易物,换回当地土特产到石屏、建水、蒙自一带销售。此举虽然对迤萨经济有所促进,但勐野井地处瘴疾之地,人、马病死较多,为了生存,迤萨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迤萨商人杨洁、杨秉、姚开、孙重、周绍等人合资开设商号,把土杂百货驮运到缅甸、老挝、越南边界销售,购回当地的象牙、鹿茸、虎骨、熊胆等贵重药材和鸦片回国出售,开创了迤萨人赶着骡马出国经商的历史。随着国外商路的不断开通,迤萨人在国外旅居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到民国初期,迤萨人在国外定居经商的主要国家是:老挝的琅勃拉帮;越南的莱州、河内;缅甸的马坑山、景栋、仰光;泰国的曼谷、清迈等。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侨居老挝桑怒的迤萨人有百余户,开店、摆摊者甚多,形成一条迤萨街,生意兴隆。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迤萨人一代又一代赶着骡马,不畏艰险,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一条条通往东南亚国家的商路。迤萨人把这条商路称为走烟帮下坝子。    迤萨马帮为什么历经100多年而不衰,并且越走越兴盛?因为在迤萨马帮内部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那就是股份合作制。    迤萨马帮的股份合作制现在看来,始终体现了两个字,那就是公平。这就是迤萨马帮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迤萨马帮股份制的基本内容:一是以各路马帮(如老挝帮、缅甸帮、越南帮等)为帮队,设有领帮人(马锅头)、财务、伙夫、护卫、物管、帮工等职,以钱入股,也可以人力(把人力折为股份,只要有劳力,没钱也可以走烟帮下坝子赚钱)入股,按股分红,盈亏均摊,充分体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组织原则。二是凡参加帮队的人员,马匹、弹药、资金、物资,一律作价入股,登记造册。三是工钱、伙食、草料等费用,一律由帮队统一支付;马夫、帮工的工钱按月支付;路上食宿,由帮队供给。    这种股份合作制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吸引了许多商人和居民加入马帮,连纺线的老奶奶、赶马人的遗孀、鳏寡孤独的老人,也纷纷集资入股。部分到迤萨淘金的内地人,开始时无金无银,他们就当马夫、帮工,虽然是空手扑蚂蚱,但由于收入丰厚,部分到迤萨淘金的内地人渐渐发展成为股东甚至当上了马锅头。    迤萨马帮在出国经商前非常讲究,要选择吉日吉时,启程前杀猪宰羊,马锅头带领帮队成员到当地武庙里的财神殿和马王殿祭献牲礼,祈求生意兴隆、人马平安归来。    在启程的前一天,马锅头亲自率队到迤萨跑马场的小尖山(今跑马路农贸市场一带)扎营,检查帮队出发前的准备情况:一是编组分锅(由于人多,一个帮队要分成若干组,每组分一口锅做饭);二是宣布帮规帮纪。    当时的马帮可谓纪律严明,帮规帮纪大体有以下内容:一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准违抗马锅头的命令。二是不准私带钱财搞个人的购销,一旦发现没收充公。三是在商途中若发生险情,无论是马锅头或是帮队成员,一律不准临阵脱逃,若马锅头逃匿,资本充公;队员逃跑,停发工资。四是沿途路过村寨,不准私自购买或藏匿货物,由帮队统一收购;对当地群众不准强买强卖,做到买卖公平、买卖自愿。五是不准调戏妇女,不准打人骂人,做到文明经商、和气生财。    帮队到达目的地后,驻扎在当地头人或寨老家中休整,由马锅头出面与当地头人或寨老洽谈生意。生意一旦谈妥,当地头人或寨老便会向当地群众宣传,由马锅头及财务人员与当地头人或寨老办理买卖事宜。交易结束,帮队立即启程返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回国后,由马锅头出面统一将货物销售给内地商人,然后帮队内部按照股份进行分红,并及时兑现给当地入股的居民和商人。    迤萨马帮历经100多年,从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说明当时的迤萨马帮纪律严明、分工细致,股份制又充分体现了公平原则,深得人心。    云南作家陈约红写了一本有关迤萨的书,书名就叫《马帮驮出来的山城》,可谓是名副其实。    前几年,红河县委、县政府修缮迤萨东门片区古建筑群时,该如何命名曾向全社会征名,最后把这片风采依旧的古建筑群命名为马帮庄园。    如今,只要人们步入迤萨古城那一幢幢豪华的法式建筑民宅,华夏遗风就会扑面而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堂屋四壁,金光闪闪;古色古香的供桌和与其配套的八仙桌一应俱全;屋檐下的花窗、绘画、题词,引人入胜。许多中外游人纷纷赞叹道:真想不到,迤萨古城这么漂亮!    在这辉煌的背后,许多游人当然不了解昔日迤萨马帮的艰苦岁月,有一首歌《迤萨赶马哥》最能反映迤萨马帮的苦难经历:赶马哥哎赶马哥,赶马哥哥苦难多;吃的野菜锣锅钣,睡的荒山草皮坡;赶马哥哎赶马哥,离乡背井下坝子,爬山涉水路坎坷;衣裳穿成莲花片,裤子穿成柳条线;豺狼虎豹无所惧,染上瘴疾把命夺;风吹雨淋日头晒,铤而走险命换钱。    写下这篇文章,旨在让读者对侨乡迤萨有个大致了解,同时让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迤萨人不要忘记先辈们的创业史,让迤萨人更爱迤萨。 (责任编辑:浮生若梦)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