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如今的中国电影让世界影坛惊艳不已,中国电影不断在创造文化奇迹。
回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电影界内外一片愁云惨雾,担心中国电影在与强大的好莱坞同台竞争中,被淘汰出局。2001年,中国电影年产故事片88部,全年票房收入为8.9亿元。“入世”后,中国电影人绝地反击连创佳绩。中国电影不但没有惨败,反而日益壮大。今天,中国已步入电影大国,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4年,全年生产故事片618部,全国电影票房达29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61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2015年上半年电影票房已超203亿元,今年突破400亿元已指日可待。相比“入世”之初的电影状况,这是一次历史跨越。
过度娱乐会偏离核心价值观
近日,国产影片屡破票房纪录。然而,在电影市场一路高歌猛进之时,中国电影人应有清醒的忧患意识。危机感首先表现在近年来,国产电影作品质量离精品力作甚远。就其电影的品格、电影的境界、电影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电影的总体分量而言,可概述为轻电影、小电影大行其道。称其轻,是指时代质量过轻;称其小,是指思想力量过小。我们缺少黄钟大吕之作,缺少振聋发聩之作,缺少经典风范,缺少家国精神,缺少对所处大时代的认知和对责任担当的认知。现在的国产电影因一切围绕市场而失衡。重迎合,轻引领,迎合市场,淡化责任,唯利是图,疏离理想。因追求市场效应而过分倚重娱乐效应,有人甚至认为娱乐效应是获得市场回报的法宝。追求娱乐本是合理的,但把娱乐效应推向极致,娱乐至狂,时尚至奢,情感至滥,人性至无,则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于是,娱乐狂欢之作风靡于世,家国情怀之作、人文精神之作遇冷。
电影《捉妖记》一路高歌,创造国产电影的票房最高纪录,以突破20亿的骄人成就成为中国电影现象,成为电影企业仿效的样板。这部影片把娱乐效应、奇观效应和重口味推向极致,影片颠覆了传统的妖怪形象,颠覆人妖形象判断,追求惩恶向善人妖和谐,剧情张扬想象力,题旨释放出善意,巨大的市场引力和舆论裹挟力,让观赏此片成为一时盛事。但这仅仅是新鲜热闹而已,而充盈着家国情怀的豪华巨制《太平轮》(下),虽有众多明星参演,仍在市场遭遇尴尬,还有一些扣问良知的人文之作虽然艺术品质上乘却票房惨淡,这就是时下电影风尚的明证。
追求娱乐是电影功能的应有之意,但一味追求娱乐回避崇高拒绝深邃,就走向浅显化。浅阅读轻思索,是当下电影欣赏的偏差。追求时尚本无过,养眼养心更可以理解,但借追求时尚而展览骄奢生活,以炫耀财富追求纸醉金迷为人生幸福,就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唯利是图难出经典之作
电影作品之病,出于创作者和制作人审美理想之偏差。当下电影制作人和创作者,在创作和制作电影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要给市场一个说法:凭什么要接纳你的作品?怎样才能热卖热映久映?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复杂情感、强刺激大跌宕、重口味才等于高票房。于是电影创作和制作上出现了“恋污癖”。英雄和崇高被认为是过时和陈旧,热衷于描写“小人”,乐此不彼地表现“小人”的卑琐猥亵和污言秽行,认为这是生活质感和生活情趣,也是影片的卖点。同时也出现“恋奇癖”,热衷于捕捉奇人奇事奇情奇闻,认为这是影片的商业保证。这些病态创作倾向,也被认为是创作和制作电影的规律,如此才能让电影健步走进市场。创作者和制作者被电影市场之手改写了审美目光、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于是脱离生活脱离人民。
电影创作者和制作人偏离创作与制作的主航道,是因为电影市场要求所致。电影市场唯利是图,什么片子卖钱就放映什么片子。电影市场在全面调控国产电影生态运行。对电影市场而言,对电影发行和放映机构而言,盈利是最大目的,这本不为过,这是电影市场机制决定的。但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和电影创作制作机构一样,不仅仅是企业,不仅仅要遵循商业机制市场规律,他们还是宣传机构,他们还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责任。但这一点却被淡化忽视了,于是出现唯利是图的倾向,强化感染并强力蔓延电影生态的病症。
电影市场的需求导向是由观众决定的,当下电影观众的主体群——90后和部分80后电影观众,他们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审美标准被近年来电影作品所改写:追求娱乐狂欢,追求兴奋刺激,追求奇观效应。而这一代电影观众群正是当代电影创作者和制作者培养出来的。
电影创作、电影制作、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和电影观众群体,整个电影生态链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疾患。电影生态链的各个环节被过分的商业诉求所贯穿。但对电影业而言,高于经济利润的社会责任被忽略了,这势必要酿成大错。
引领社会风尚应成为创作方向
我国每年要引进34部外国影片,我们在守住国产电影阵地的时候,在有效对抗好莱坞大片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什么样的影片才能同好莱坞大片对抗?好莱坞影片在中国银幕上拷贝复制宣传美国精神、美国形象和美国价值观念,中国文化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我们对青年的文化艺术教育和塑造国民精神,都在电影这块阵地上接受挑战与考验。好莱坞“大片”抢夺市场,中国电影必须追求有效表达,让中国观众喜爱中国电影才能与之竞争。同时,中国电影又要追求引领表达,引领电影风尚,引领电影市场,引领发展趋势。引领的要义是国家文化形象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国家文化安全至上。忽略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将受历史和未来的惩罚。
反思电影产业运行轨迹,我们发现关于电影的观念和政策也出现了变化。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注重社会效益,但实施起来却出现偏差。注重社会效益、注重引领作用,在强大的市场机制面前,缺少强大的机制力量。近十年来,社会舆论、文化传媒和管理层面给电影作了重新命名,认为“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因为推进电影产业化进程,电影,顺理成章地被命名为文化娱乐形式,电影的娱乐性得到强调。经历了由强调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强调电影的教育功能为先,变成格外重视电影的娱乐功能的过程。这种变化,对电影产业化发展有利,但却削弱了电影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发展变化中的偏差,促成了电影生态链的变异。
治理非健康化的电影生态环境和电影生态链,不能只治一个环节一个链条,应实施综合治理。既健康引领电影创作,又规范健全电影市场。同时还要从根上治理,推出具有引领力量、系统力量和财政力量的电影政策,宏观调控,具体扶植,精神奖励和财政奖励并重,重点扶助电影事业和电影公益。让创作者有责任、有热情、有荣誉、有干劲创作承载核心价值的好作品,打造国家文化形象,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风尚;让电影发行部门有责任、有热情、有荣誉感、有利润发行国产优秀影片;同时,发行国产优秀影片不仅是责任和荣誉,还能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良性循环。所以,政府主管部门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用电影好政策扶助电影好作品,改善电影生态,用电影好作品引领创作风气,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风尚,从而成为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赵葆华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