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
日本纪录片《中国力量》
日本纪录片《中国力量》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
奔腾的黄河,蜿蜒的长城,江南水田,塞北风光,俯瞰的紫禁城,仰视的天安门……这不是CCTV拍摄的中国宣传片,而是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7集新年特别企划大型纪录片——《超级中国》。
1月15日至24日,这部纪录片在韩国播出后,引发了韩国国内的极大反响,被韩国观众称为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收视率一度达到惊人的10%。国内网友更是惊呼:“从没意识到,自己的祖国已经如此强大”。
事实上,这已不是外国纪录片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中国。除了浩如烟海的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文物、风景的记录和描绘,近年来,关于改革与巨变中的中国,国外媒体也多有聚焦。让我们好奇的是,外国的纪录片,究竟如何看待中国?
1 中国印象——
经济上的“大块头”
广阔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曾经是牛类的天堂。最近20至30年,64%的土地却被农民们急切地种上了黄豆。带来变化的主人公,便是世界第一位、每年进口6400万吨黄豆的中国。
韩国济州岛,一个只有北京1/10面积的小岛,每年要迎来286万的中国游客。画面上,免税店里几乎都是中国人消费的身影,岛上90%的高档别墅都被中国人买走。
这是《超级中国》的第一集——《13亿人的力量》开篇的两个镜头。人口众多、购买力强、经济实力雄厚,也是近年来中国给人的第一印象。
的确,13亿人带来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购买力,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逐年飞速增长,连续两年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增长引擎”。
《中国力量》说,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资本收缩的情况下,中国投放巨额公共资金,扩大内需,投资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让China Money(中国钱)驰骋世界。中国成了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收购了大量企业,中国资金对国外带来地壳运动般的影响。
但这部纪录片同样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止步于巨大的人力与市场。
纪录片描述道,小米、华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功开拓了中国的科技市场,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在美国一经上市,便成为美国股市中最受认可的公司。浙江义乌也不再是廉价小商品的代表,而是通过精良的做工,巨大的产量,广阔便捷的交易平台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商人的投资。
在“大块头”的粗浅印象之外,这部纪录片也逐渐认识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比如,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都呈现在影片中。上海的成功企业家住在自己的豪华别墅中,而甘肃、宁夏等地普遍人均收入较低,亟待发展。
中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引发了《超级中国》制作者的关注:“中国把一些大型制造业,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到西部,转移到丝绸之路,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创造动力。丝绸之路的开发,既有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新趋势。”
“‘一带一路’是世纪性的战略,它不仅能够大力促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沟通,还会把沿线各个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然后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共同繁荣。” 国家行政学院国际事务与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于军接受本社采访时说。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