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风民俗 >> 北京东城剪纸藏宝岛 风情燃两岸

重访卢沟桥:77年改变了与未改变的

  八百年后,卢沟桥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立于永定河上,桥下的河水因干旱已变得很浅,桥上那些被岁月磨损的石狮已被更换。旁边的新桥代替它承载了交通功能,不远处一列高铁飞驰而过。

  桥一端连着宛平城。这个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小城曾经是京畿要塞,如今在夏日中安宁得仿佛睡着了,不过城墙上面密布的弹孔却一直提醒着人们77年前那场战斗的惨烈。

  “这里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爆发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说。

  苦难的记忆

  91岁的杨淑芳老人坐在宛平敬老院的床上,望着外面暑气蒸腾的院子,就如同1937年7月的那一天。

  “那时候我父亲刚刚去世不久。”她这样开始回忆,“我当时已经上了三年私塾,正放假在家。”她家当时住在长辛店,距离卢沟桥大约四公里。

  一天她突然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最开始我以为是(士兵)打靶,但是不久就有人在外面喊‘来日本人了’。”

  今年83岁的周蕊当年住在卢沟桥边,每天和母亲打草、收柴。枪炮声让她们非常害怕。“我们就躲在炕沿底下。”她说,“当时也没有表,不知道蹲了多久。”

  两位当年的小女孩并不知道,这枪声一响,就是八年。

  关于那一天,历史上的记录是这样的:7月7日夜,日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寻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绝。当交涉还在进行时,日军即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宛平敬老院负责人陈永利听到的经过是从一位姓崔的老人那里获得的,崔老曾是二十九军的一名士兵。

  “他告诉我,他们在卢沟桥打了一天一夜,然后撤到了丰台,最后到了南苑。”老陈说。

  在这个过程中,佟麟阁和赵登禹两位将军相继殉国,他们的遗物连同布满弹孔的一段树干被保存在了宛平城中距离敬老院只有数百米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

  杨淑芳一家由于和铁路上有些关系开始了逃难的生活。他们途经河北、河南辗转到了广西,又乘船到了浙江。“当时难民很多,一路上有的被飞机炸死了,有的翻船淹死了。”她说。

  周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日本士兵在卢沟桥附近驻扎了下来,有一些就住到了她家里。她见到日本兵很害怕,所以一直没有弄清楚究竟住了多少人。只是有一次她母亲大着胆子过去看,见到的是桌上的军用水壶和挂在墙上的刺刀。

  日军的到来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杨淑芳说:“日本人的工厂招工,有的女孩子去了就被糟蹋死了。”为了躲避日本兵,很多年轻女孩藏在教堂里,出门前要用锅底灰把脸涂黑,而她最小的弟弟做学徒时被拿枪的日本兵吓死了。

  1945年日本投降,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适逢杨淑芳第三个儿子出生不久,全家人像过年一样买了鱼还包了饺子。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