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 程 竹
“再来一首!再来一首!”如果你身在《两岸国乐情》中央民族乐团音乐会的演出现场,你一定会被如潮的掌声和经久不息的欢呼声所感染。
11月6日晚,中央民族乐团携手台湾著名指挥家陈澄雄在国家大剧院倾情上演了《两岸国乐情》民族音乐会。两岸音乐家演奏的音乐融汇于同一个舞台,将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文化同根、地缘相近、人缘相通的密切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晚演出结束后,观众热情不减,乐队两次返场加演,台下掌声不断、台上久久致谢。
这是一场朴素的音乐会,共演出9首曲目,音乐作品涵盖中西、兼顾两岸音乐特色。演出由陈澄雄移植改编的肖斯塔科维奇《庆典序曲》开场,接着是两首极具时代感与创新性的民族音乐作品,分别为大陆青年作曲家姜莹的《印象国乐·大曲》和台湾青年作曲家陆芸的《西秦王爷》。下半场演出由两首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组成:作曲家陈能济创作的具有台湾特色的《台湾音诗》和作曲家刘长远的交响组曲《忆》。音乐会结束前,乐团还加演了两首由陈澄雄移植改编的世界名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和舒曼的《梦幻曲》,欢乐祥和的音乐共同谱出“中华一家亲”的最美和声。
“这是一场感动而温馨的音乐会,每个节目都精心编排、令人感动。” 一位现场观众说。整场音乐会体现了两岸民族音乐的发展潮流,展现了中央民族乐团的时代风貌,不仅为两岸的民族乐团树立了典范,更以音乐为纽带,见证了两岸文化交流情谊。
在当晚演出的同时,中央民族乐团另一支艺术家小分队远赴宝岛台湾,“声与声相应、心与心相连”,共奏国乐华章。11月4日,中央民族乐团一行8人在驻团指挥家何建国、乐队队长魏育茹的带领下,赴台湾展开为期8天的文化交流活动。此次赴台演出交流的重头戏是11月7日参加台湾地区“鹿港小镇艺术节”。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介绍,艺术节的演出场地设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广场,每年观看艺术节的观众近万人,其规模在台湾首屈一指。中央民族乐团在容纳近万人的演出场地开展公益艺术交流,对开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所有参演作品均与台湾长荣交响乐团合作,由中央民族乐团优秀演奏家担任独奏。
一脉相承,两岸情长。此次中央民族乐团赴台演出的作品均是根据该团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移植,一首首融合民族音乐以及台湾地方音乐的经典名曲,正是海峡两岸文化同根的最好见证。如由台湾原住民特色音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台湾组曲》别有一番风味,既是台湾人民热情好客的诚挚表达,也是对来宾事业腾达的美好祝愿;由魏育茹演奏的《云南回忆》将民族乐器中阮与乐队演奏结合,将欢乐祥和的盛会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由姜莹作曲的民族管弦乐《丝绸之路》特地为参演这次盛会改编成交响乐版本,大漠、胡杨、驼铃,随着节奏的变化,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古丝绸之路。
事实上,中央民族乐团与台湾民族音乐的交流已有30多年历史。从1993年首次赴台演出到今年150人的演出团队赴台巡回演出《印象·国乐》,中央民族乐团不断扩展民乐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席强说:“现在两岸的民族音乐交流已成常态,我们每年不仅赴台演出,还多次邀请台湾指挥家、演奏家来北京与我们同台演出。”每一次结束台湾之行,回到北京后,乐团的艺术家们都会收到来自台湾同胞的短信。每一次赴台演出,台湾地区的高校以及乐团都会继续向中央民民族乐团发出演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再次来台湾演出。
“从民乐入手,我们可以触摸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文化之根,寻到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两岸交流不仅是乐团之间的合作,更是弘扬根植于中华民族沃土上的民族音乐,用民乐的艺术语言沟通、凝聚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席强坦言。
席强说,希望赴台交流演出通过飞越海峡的和谐之声,传递两岸同胞骨肉亲情,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建起两岸文化交流的民族音乐之桥。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