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族渊源 >> 瑶族掌肉待客节

民族服饰款式简析图


                                                                                

  衣装款式的多样,意味着族群文化的发展,也是人的文化性需要强化的标志。原来仅以满足于护体保暖等实用需要的衣服,在形制、种类等方面,日渐丰富起来,附着上政治、伦理、宗教、审美等诸多文化功能。在形制上,已由单层整块裹体或局部遮护,变为多层分装穿着,包括内衣、外衣、上衣、下衣、头衣、足衣等,衣服的质料、色彩、图案、装饰等,也越来越多样;在种类上,则将衣着分为若干类型,比如,按性别和年龄有男装、女装、童装、青年装、中老年装等,按人生礼仪有婴(诞生)服、成年(换装)装束、婚礼服、寿衣和丧服等,按社会角色有不同等级的朝服、公服、戎服(军装)、宫服、祭服或法衣,以及形形色色的的礼服便装和行业服装,而在分布广阔、社会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之中,服装的款式更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尽管各民族斑衣绣纹使人眼花缭乱,但是,它们终究还是依着一定方式或样式来制作的,这便是以人体为标尺并蕴涵有各民族文化所指内涵的传统规范。它们构成了服装款式的形式要素。这此形式要素按一事实上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便是服装款式的结构。这一切,都为服装文化的符号化,奠定了形式的基础,使其日愈丰富的“词汇”,能够在特定时代和特定群体中,通过与其他形式要素的结合(如神话、仪式、巫术、习俗等),起到负载意义,传达信息的文化符号的作用。只有当服装的形式要素逐渐从历史文化观念的重负中离析或独立出来,其形式的要素才有了独立的意义,即形式的审美。

  为了更好地欣赏中国各民族的服装艺术,我们不妨对纷繁多样的民族服装,做一简约的分类:

? 头服

  包括各种式样的冠、帽、笠、巾、帕等。头服在中国民族服装艺术中,常常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它们的造型方式,也往往是集中体现民族服装艺术的个性、特色、风格等的关键部位。

  头服的种类大致可归纳为冠帽型和巾帕型两大类,而巾帕型头服是中国民族头服中最常见的形式,造型的方式也极为丰富,主要有缠、披、搭几种。

? 上衣

  中国各民族的衣装,形形色色,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较有特色的,有以下几类:

  原始的披裹式衣,当是远古“衣皮茹血”的残留形式。独龙族“独龙毯”的披法,基本还是整布披裹的古式。还有一种服装款式,如纳西、门巴、羌、彝、普米等民族习用的羊皮披肩、披毡等,应是上古披裹兽皮的遗俗。披裹式衣蔽后为披,遮前为围。蔽后之物除羊皮披肩、披毡等,还有一些特殊款式,介于服与饰之间,如云南巍山彝族妇女腰背处的人面白团毡,其实用功能是背物的垫子,幻化功能则是“看”着背后,以防邪灵袭击。遮前之围多为胸腹式,上端系挂脖头,中间系于腰后,一般叫“围腰”、“兜兜”或“肚兜”,原为贴身内衣,过去男、女皆可服。这种服式后来穿服于外,上面绣花描凤,成为许多民族女装常有装束。

  短衣在农耕民族中使用广泛,形制也很多样。最常见的有对襟衣、斜襟衣、无襟衣及各式短褂,其长一般能遮住腰股。也有极短的,如朝鲜族女子短衣仅有20厘米长;傣族女子小褂,刚及肚脐;哈尼族女褂,只遮住胸乳极有限的部位。   

  袍衫式总承古代“深衣”制,有交领、贯头衣也是一种古老的样式,在彝、瑶、布朗、佤、苗、珞巴等民族中都很流行,主要型制为整为布披挂,中挖一孔,以头贯之。宽袖大襟袍大部为生活在山区或寒冷地区的民族所常服,较有特色的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和藏族的兽皮袍,赫哲族的鱼皮袍,满、蒙、锡伯、土、羌、普米等民族的棉、绸大袍。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