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圣诞节恰逢农历十五 下次看圣诞满月要到2034年

进图书馆先洗手的拾荒老人去世 留下一叠助学凭证

本社首席记者 李阳阳

2014年11月26日,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 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将一位76岁的“拾荒老人”推到镜头前,他在图书馆读书看报的画面,被很多媒体转发。

人生无常。2015年11月18日,这位“拾荒老人”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昨天上午,亲朋来到杭州殡仪馆,送老人最后一程。

这位“拾荒老人”背后的故事直到昨天才被揭开,老人真名叫韦思浩,上世纪60年代,老杭大中文系毕业,退休前是中学一级教师。女儿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信件和证明,大家这才明白,为什么每月5000多元退休金的他,还要捡垃圾过日子,因为他把省下的钱捐给了寒门学子。

今天,老人的骨灰将被送回东阳老家,入土为安。韦老师,一路走好。

领着不菲退休金的“拾荒老人”

一直在匿名捐资助学生

杭州天城路上的万家花园小区,有几幢是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房子,韦老师生前就生活在这个小区。在这个小区你如果这样打听:韦思浩老师住哪?大部分人都摇摇头。但是,如果你说那个“拾荒老人”,不少人都有印象。

韦老师的房子在9楼,80多平方米。昨天,钱报记者敲开门时,他的三个女儿正守在客厅的灵堂前,都红着眼圈。

让钱报记者意外的是,房子里还是交付时的毛坯,没有任何装修,甚至连照明灯也是工地上的那种小灯管。房子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没有任何家具,墙角还有几个塑料瓶。

薄薄的床垫上,摆放着一叠叠证书和信件,很多东西连老人的女儿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我们是在收拾爸爸遗物的时候发现的,没想到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捐资助学。”二女儿吴女士坦言,一开始她们也不理解,为什么父亲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退休金,还要过着这么清贫的生活,直到翻出这些。

《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捐款360元,1994年)、《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除了已经发黄的捐资助学凭证,还有很多受助孩子的来信,“每封信中,都有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爸爸不仅帮助他们,还一直关注他们的学习。”

或许这些受助者至今都不知道韦老师的真实身份,因为他的捐助一直是匿名,在所有的凭证和信件中,没有“韦思浩”,而是被“魏丁兆”这个化名替代了。

学生说他“不会半点圆滑”

同事说他“对自己非常苛刻”

为什么要取这个化名,跟韦老师相处了40多年的秦邰(应要求化名)也不得其解。

50多岁的秦邰,是杭州某学校的老师,韦老师是秦邰的高中数学老师,两人是师生也是忘年交,他们一直没中断联系,韦老师退休后走动最多的就是秦邰。

提起高中时的记忆,秦邰用“什么都会”形容韦老师。“当时他教我们数学,但偶尔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甚至英语,他都会指导我们。上世纪80年代,分科没现在这么细,但像他那样什么都会的老师,现在也很少。”

因为数学成绩优异,秦邰和韦老师关系挺好。“我们都是东阳人,他当时在老家教书,后来我上大学离开了,他也换了几次工作,但一直没中断联系。他提起过助学,但没有细说,他这个人,做人很正,有的时候脾气非常倔,半点圆滑都不会。”秦邰回忆说。

1991年,韦老师调回了杭州,继续他的教育工作,直到1999年从杭州朝阳中学退休,当时他已经是中学一级教师了。

杭州朝阳中学,就是现在杭州夏衍中学的前身。昨天,钱报记者也采访了杭州夏衍中学的一位负责人,他对韦老师很熟悉。“虽然他退休了,但学校跟他一直有联系,去年我们还一起帮他搬过家,就是现在住的地方。”

说起韦老师,这位老同事这样感叹:“对自己非常苛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对自己几乎是不用一分钱的”、“虽然有时脾气不好,但真的是一位善良的老人”……

在同事的记忆中,韦老师的助学一直是悄悄进行的。他在退休后,曾找过校领导,表示想在学校设一个奖学金,资助有需要的学生。“说实话,他对自己很苛刻,而且退休后一直捡垃圾,生活过得很清贫,我们一直以为他只是说说的。”

那个心结,他从未解开过

因为这个结,把学习看得很重

一根竹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两个口袋挑于肩后,透过塑料袋,塑料瓶和罐子隐约可见,这就是韦老师生前给大家的印象。

直到韦老师离开,身边的人都感叹,退休后,有钱有房,他应该可以过得很好。“但他心里就是有一个结,所以才让他晚年过得这么清贫。”说到这,秦邰长长叹了一口气。

钱报记者了解到,秦邰口中的“结”,发生在韦老师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当时的特殊背景,还是学生的韦老师,受到家人的牵连,被从杭州派回东阳老家,扔掉笔杆,扛起锄头。“这件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甚至说影响了他一辈子的命运,虽然后来也平反了,但直到离开,他都没有解开这个心结。”

或许与这个遭遇有关系,韦老师特别看重学习。1996年,韦老师还自学获得了浙江大学外贸经济专科学历证书。除此之外,他几乎每周都会在杭州图书馆“泡”上两天。“他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学习,我大姐都退休了,他还要求她继续读书,因为我是自考的本科,他常提醒我说没有三妹的全日制本科硬,提醒我要继续学习。”二女儿吴女士说。

从杭州到东阳,再到宁波,直到50多岁,韦老师才回到杭州,而这期间他几次婚姻都失败了。不过,韦老师的三个女儿一直牵挂着父亲。“我们都生活在外地,劝了很多次,希望他搬过去跟我们住,但他就是不愿意。单位分的房子,我们想给他装修一下,但他说那样太浪费了,就是不肯。”二女儿吴女士说,父亲脾气倔,她们也不能强硬。

韦老师退休后,从不使用手机,所以每次女儿们来看他,都是守在门口等着老人回家,隔三差五,小区保安都熟悉了。“他身体一直不错,因为他就是不要我们照顾,我就加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微信,请他们帮忙多多照应一下爸爸,有事马上给我们打电话。”

11月18日晚,电话响起了,是父亲出车祸的消息……第二天,三个女儿都赶到了医院。经过全力抢救,韦老师坚持了一个月,最后还是走了。

韦老师过得太清贫,走得太突然,以至于连一张可以做遗照的相片都没有。昨天的灵堂,只有一副挽联。离开前,钱报记者上前深深鞠了三躬。感谢您,韦老师,一路走好。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