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到2020年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报告显示,文化娱乐产业2015年总体规模将达到4500亿元,在2020年更有望达到一万亿元。文化娱乐产业将在“十三五”期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潜力、政策助推、互联网迅猛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等都为我国文娱产业的发展营造了积极氛围。
“十三五”文娱产业规模将达万亿级
日前,德勤发布的《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报告中显示,文化娱乐产业2015年总体规模将达到4500亿元,在2020年更有望达到一万亿元。在万亿级市场规模的驱动下,文娱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业内分析师表示,“国家层面已多次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作为高频率词,多次出现在近期高层会议中。《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到2020年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6年重要经济工作时再次强调,“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国内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已经受到中央高层的重视”,和其他一般性消费相比,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此方面仍有巨大的开拓空间,受访人士如是分析。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第三产业的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消费的占比还亟待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必将拓宽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陈少峰认为,国内影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好莱坞的五十分之一,国际市场基本还没有打开,2016年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落实的重要时期,是我国文娱业引进来、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契机。
“互联网+”倒逼文娱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已经收官,但《琅琊榜》《芈月传》《大圣归来》《老炮儿》等仍让受众意犹未尽。影视剧火热的背后,影视企业并购、互融的现象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据悉,截至2015年12月25日,文化传媒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66起,数量略高于2014年水平;除23起未透露并购金额,其他并购总规模达到1499.04亿元,同比增长50%。延续2014年的收购态势,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继续大举进入影视行业,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自2015年两会期间提出“互联网+”概念后,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与多种行业结合产生了新的变化,也为文娱产业在技术传播上的发展带来全新契机和新挑战。
“互联网+”正在深刻改造传统文化娱乐产业,成为贯穿全产业链的重要推力。在内容制作方面,用户的需求正日益主导文化内容的生产。在发行渠道方面,社交媒体营销成为文化产品的主流宣传手段,电影、电视等内容版权在视频网站中得以多次变现放大价值。以在线售票为代表的O2O模式的发展,在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扩大了传统影视公司的业务收益,渠道的增长与革新为文化产品的高效传播与精准营销带来了极大便利。
“互联网的出现,使受众的娱乐平台转移,更多的时间消费在互联网上,传统文娱业的受众在萎缩,消费品质在萎缩、下滑。”陈少峰表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文娱传统产业带来很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转型升级的机会,以互联网为工具可借机实现模式、渠道创新。目前,互联网环境下,文娱业企业结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娱产业的主流。到2016年年底,互联网文化产业占比将达到70%。
转型风口,对有抱负的企业来说面临很大的长远发展机遇,对于急功近利的企业而言只是借力赢短利,自身的竞争实力没有真正得到提升。陈少峰表示,“目前我国文娱业长远、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步具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发展模式、平台也更加清晰,但缺乏雅俗共赏的优质内容。”
“资本追逐内容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产业要和利好政策结合起来,落到实处。文娱产业需要扛大旗、做领头羊的企业,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陈长峰进一步表示,下一步,我国文娱企业要考虑的是把内容做好,以内容为核心延伸产业链,引领消费,开拓国际市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