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文化产业三大看点汇聚 今年望好戏连台

文化流动理论颠覆传统观念 看深圳如何隆起文化高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倡导全民阅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一系列精彩观点。文化,同样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态保护、文化走出去、文化强国建设等话题展开热议。

多年来,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的深圳,在文化上实现了跨越发展,为中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深圳是如何做到的?不久前,“文化是流动的”理论提出,从学术角度和理论高度为这座年轻城市创造的文化奇迹予以剖析梳理,引起强烈反响,也在学术界激起了共鸣。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本身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任何兴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一定是流动文化最活跃最激烈碰撞的地区,而没有流动文化或流动文化很少光顾的地区,一定是落后的地区”……“文化流动”理论充满了对当今文化的深刻思索与创新意味,不仅对深圳意义重大,对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发展乃至文化强国建设,亦能发挥理论指引的作用。

深圳,没有秦砖汉瓦,一个没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可以拥抱灿烂的文化吗?

从特区成立伊始,“深圳有没有文化”的话题,就引发争论无数。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文化贫瘠的边陲地区,在短短32年跃升成文化创意勃发的中心城市,文化精品迭出、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文化产业百舸争流……犹如一片“文化绿洲”,郁郁葱葱。

曾被戏称为“文化沙漠”之地,为何长满了“庄稼”,何以站在中国文化发展前沿?

最近,深圳学派最新研究成果“文化是流动的”理论问世,从根深蒂固的文化积淀论窠臼中抽身而出——

它主张,流动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最大动力;它申明:文化的生命在于流动,流动是文化的重要属性;它倡导:文化在多样中存在,在流动中发展,在融合中前进……而深圳,是文化流动理论最为生动的样本。

1

揭示深圳文化本质,直面“深圳有没有文化”的问题——

人是文化流动最重要的载体,移民所带来的文化流动,实践着文化创造的多种可能。

深圳,源于伟人邓小平的伟大设计,是一座新城。

惟其新,反而备受没有文化的诟病。在特区成立初期,许多人在为深圳速度赞叹不已时,谈起文化常摇头叹息。生活于斯的人在感受城市的美丽与活力时,也常因这里缺少文化底蕴而遗憾,把这视为一个软肋、一种无奈。

这样的忧虑,来自于人们认识文化的固有定势——“文化积淀论”。大家普遍认为,积淀在文化生成和文化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文化上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文化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依靠时间的过程;经济可以快速增长,文化只能慢慢积累。

可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文化大变局时代,文化只有积淀一种方式吗?难道,新城市就是没有文化的代名词吗?经济发达的特区,要长久承受这种“不完美”吗?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1988年从北京来到深圳,初来乍到时,也对这里缺乏文化名人和文化底蕴而忧心。可是,在感受深圳涌动的文化春潮、目睹特区丰富的文化实践时,面对着不绝于耳的“深圳是文化沙漠”的质疑,他开始思考:将文化积淀作为有无文化的根本判断是否太绝对化?深圳文化的发展,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回答“一个文化积淀薄弱的城市,一个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城市,是否可能和如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文化快速发展,乃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王京生坚信,鲜活的文化能够生长出好的东西、好的创意,而仅仅把文化积淀作为城市“老本”而奉若神明,忽视城市文脉的延续、文化活力的创造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则会压抑创意,制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创新和思想的进步,“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深刻认识文化的本来意义和它的真正动力及规律,而不是沉浸在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中裹足不前。”

历经十年磨砺,《文化是流动的》一书写就,面向“文化积淀说”发出了深圳的文化宣言。

文化流动理论这样解读: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流动的人群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凡有人群、凡有社会,即使是穷乡僻壤,都是有文化的,只不过形态不同而已,有的可能是灌木丛,有的可能是绿草地,有的可能是大森林……”
 

北京大学于长江教授认为,文化流动理论既回答深圳当前的文化问题,也回应着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争鸣的不少文化讨论。深圳此前曾被视为“文化沙漠”,如果放到“流动文化”框架之中去看则不然,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深圳每个个体都来自中国文化相当深厚的地区,都有深厚文化背景,本身就是每个地域文化所“化”之人。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对“人是文化的载体”的观点尤为赞许。他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一个‘化’的过程。只有人的流动才能使文化的流动变成可持续的过程。深圳是二战以来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城市。如果没有移民,深圳不可能在全世界发挥这样的影响力,深圳从零开始的这个过程,就是中国人通过移民过程创造的里程碑。”

2

剖析文化竞争实质,直面“深圳有多少文化”问题——

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之间的竞争,但更是“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

新年伊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交出一份新的成绩单: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135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9.3%。

巧合的是,2003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5.3亿元, 2013年的增加值恰好为10年前的10倍。

难以想象,一个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的城市,短短10年,在产业发展中可以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

对于这样的能量,文化流动理论的学术解读是——“文化增量”。

文化流动理论这样阐述: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总量并不是固定的,其中一个巨大的变量因素在于,一个地区对文化增量的获得程度。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之间的竞争,但更是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

正因如此,许多人感慨:“看上千年的文化到西安,看上百年的文化到上海,而看几十年的文化到深圳。”

作为新兴城市,深圳文化积淀是薄弱的。然而,文化发展不仅仅是积淀一种方式。要不怎么理解,一些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文化之城,何以在今天籍籍无名。

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10年“文化立市”战略的坚定推行,立起全新文化格局,创造了让人惊叹的“文化增量”,缔造了文化发展奇迹。

增量,体现在文化产业。这座缺乏文化产业资源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幅年均25%。

增量,体现在文化事业。这片缺乏历史沉淀的土地,建起了“两城一都”:这是一座“图书馆之城”,这是一座“钢琴之城”,这是一座“设计之都”。

增量,体现在文化活动。这片没有太多文化可传承的土地,从无到有缔造一系列文化品牌。

文化流动理论,从源头上解答了深圳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回答了深圳可以创造文化奇迹的问题。

“为什么一些曾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到了今天却成了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发展积淀相对落后的城市和地区却在文化发展上相对居上?”深圳社科院原院长彭立勋分析,文化流动理论,说明只有流动才是文化的源动力,推动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与其说主要在于文化积淀和文化存量,不如说在于文化流动和文化增量,“这种观点很新颖,提供了观察文化发展的新视角,是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的一种重新认识。这一理论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辩证的。”

3

剖析文化发展过程,直面“文化为什么跨越发展”问题——

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新过程,城市文化竞争依赖于文化创新能力

从2003年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国试点后,深圳以改革的文化推动文化的改革,4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伴随着10年文化体制改革,深圳文化跨越发展。

对于这一点,文化流动理论这么分析——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新过程,城市文化间的竞争与较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创新能力。“文化的流动与发展的特性,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因此,衡量一个城市文化的流动的能量,检验其发展状态,关键是看这种文化能否有自我创新的机制。”

事实如此,深圳在30多年间的新鲜的文化创造使之大放异彩,并也由此改变了被讥为“文化沙漠”的旧有局面。

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价值创新。一种文化要保持活泼的生命力,就必须有一种价值创新的能力,并通过价值创新形成文化发展的领先优势。深圳的文化自觉贯通于城市的文化理念创新中。深圳200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之后又提出“拼文化”、“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等理念,思想的解放与行动的务实交相辉映。

 

文化创新,在于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深圳像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在创新管理中,切实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在市级层面实现了零审批。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国有文化单位普遍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发行集团的效益集团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按照政府采购、社会团体承办的运作模式,打造了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文化品牌。

文化创新,在于文化科技的创新发展。在深圳,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创意与创新水乳交融,已经成为深圳文化的基本路径。

腾讯、华强、A8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文化科技企业异军突起,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成功之路。此外,深圳还探索出“文化+创意”、 “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的发展模式,极大提升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部深圳城市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创新,成为深圳文化的DNA,成为文化深圳崛起最澎湃的内驱力。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形象地把文化流动理论比喻为“文化流动性宣言”。在他看来,文化流动理论宣示了两个基本定理:其一,流动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其二,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新创造的过程。

4

昭示文化未来,直面“文化如何走向复兴”的问题——

文化生态乃是一个城市最要紧的事,营造健康向上文化生态,为文化流动创造广阔空间

现在,中华民族正走向复兴,这是一个伟大的中国梦。

文化复兴,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今天的深圳,也被中央赋予了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的新期待。

对此,文化流动理论有着清晰的指引——中心城市必然拥有两个辐射能力,一个是经济辐射能力,一个是文化辐射能力。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是以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其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在城市文化战略中,必须尊重“文化是流动的”理论,并且相信:只有流动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几年前,深圳就提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理念。在王京生看来,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集中体现,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竞争是通过城市群的竞争来实现的,如巴黎之于法国、纽约之于美国、东京之于日本,这些世界性的超级大城市群的经济文化实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实力,代表了国家软实力的竞争。

深圳一直在文化发展中探索“国家立场 深圳表达”,并以自身实力在国际上赢得尊重与赞许。

那么,怎样的文化生态能引领文化发展,助力中华文化复兴呢?

文化流动理论提出:文化生态,乃是一个城市最要紧的事情,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首要的就是要确认流动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为文化的流动创造日益广阔的空间。

深圳,为自己选择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创新型文化,是在扬弃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利弊选择和大胆开拓中,再造城市文化的新内涵新表达。智慧型文化,强调张扬人的理性,任何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必然是充满智慧的文化;力量型文化在于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融合了胆力和血性,刚健自强。

深圳大学老教授吴俊忠分析,文化流动理论对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发展乃至文化强国建设也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从深圳来看,文化流动理论为“深圳学派”高扬旗帜,一论定基。“与此同时,该理论的理论创新意义已超越深圳,面向全国,这一充满活力的新型文化理论,为全面认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现状、推动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也为推进我国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富有创意的理论指导。”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文化流动理论展现了面对全球文化流动的前瞻视野,提出对当代城市文化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应对策略。

“对一座城市而言,能否抓住文化关键期,最终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气象,决定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文化在国家和世界上的地位。”王京生说,深圳培育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三型文化,是我们希望深圳最终达到的城市文化,也希望通过深圳实践把三型文化推向全国,助力中华文化的复兴,“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保守型而是创新型,不是愚昧的而是智慧的,不是消弭型而是力量型,就太伟大了。”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流动风云际会,“文化是流动的”理论问世,标志着一个新的纪元正在开启。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