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俗驿站 >>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

乌力格尔

时间:2006年  
类别:曲艺
地区:内蒙古,辽宁,吉林  
编号:Ⅴ—40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力格尔”。有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表演通常为一人自拉胡琴说唱,唱腔的曲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其中功能特点比较明确的有【争战调】、【择偶调】、【讽刺调】、【山河调】、【赶路调】、【上朝调】等。
      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非常深厚,节目有短篇、中篇和长篇之分,尤以长篇最为引人,《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即《哭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羌胡传》)、《忽必烈汗》、《黄金史》、《西汉》、《元史演义》、《青史演义》、《白音那元帅》、《春秋战国》、《大西梁》、《北辽》、《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乌力格尔节目的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源于民间故事,如《太阳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艺人创作,如《青史演义》;有的源于民间叙事诗、叙事民歌,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有的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创作,如《红太阳》、《烟酒之害》、《整齐的林落》;还有的从汉族相类形式或文学故事移植改编而来,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杨金花夺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的新节目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继光》、《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儿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打虎上山》、《连心锁》、《金光大道》、《西沙儿女》、《创业》等。
      历史上穿梭于内蒙古大草原和东北各蒙古族聚居地的乌力格尔艺人可谓群星璀璨。知名者有清代的旦森尼玛、白音宝力告、绰邦、叁不拉、萨仁满都拉、贺力腾都古尔、白坦奇、乌日塔那斯图和席恩尼图,民国时期的扎那、金宝山、常明、蒯莽、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合、布仁巴雅尔、温都苏、札木苏和希日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琶杰、毛依罕、扎那、道尔吉、却吉嘎瓦、劳斯尔及包良、来喜、乌力吉桑、孟邦柱、仁钦、舒林、特格喜巴雅尔、德木希格、甘珠尔、元宝、特木尔高勒、孟根敖拉,等等,都以乌力格尔表演艺术的高超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不同流行地区的乌力格尔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在科尔沁草原,“胡仁乌力格尔”较为发达,历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合、布仁巴雅尔为代表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乌力格尔则移植编演汉族故事较为普遍,并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剧”等新的艺术样式。
      对于广大的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们心目中,乌力格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知名的艺人相继去世,新的传人严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乌力格尔艺术传统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演出日渐萎缩,活动阵地缺少,队伍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