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今天为什么读鲁迅?

今天为什么读鲁迅?

鲁迅 图片来自网络

  鲁迅离开我们整整80年了,为什么今天仍然要提倡阅读鲁迅著作?我想,根本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不但已成为时代文学经典,而且在同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中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时间段里,有一定创作业绩的作家多达6000余人,他们出版的各类作品至少有13500余种。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时期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原创性的作家首推鲁迅。鲁迅塑造的“精神典型”阿Q已经毫无愧色地进入了世界文学典型人物的画廊,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与文体创新意义。他极其重视中国语文的新生,把语言文字改革提高到了关系民族盛兴存亡的高度。他呼吁现在人要将自己的思想直白、真实地表达出来,以打破旧中国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因此,鲁迅的不少代表作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大、中、小学的传统教材,滋润着一代接一代人的心田。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史诗性的叙事文学作品,以及作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杂文,对于社会历史生活都会有广泛的反映。鲁迅生活的时代,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个时代距离今天的青年人十分遥远。鲁迅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长卷,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和迫切性,对于当代读者无疑是一种生动而形象的教科书。

  结合现实,深入认识鲁迅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潜能。重读细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经典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有一个历史过程,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也有一个历史过程。研读鲁迅可以粗略划分为“史实考订”和“文本阐述”两个层面。在史实层面应该追求还原,在文本阐释层面则应该追求意义和价值的不断生发,不断为现实生活提供意义供给,在绵延不绝的传播与接收过程中充分实现经典的价值。

  比如,过去我们阅读《拿来主义》这篇杂文,主要着眼于鲁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文化择取的眼光,这无疑是正确的,今后仍然应该这样解读。但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这段原来并不引人注目的议论,在出现了对资源滥采滥挖、过度开发的当下,难道不正是对时弊的一种针砭么?

  又如,《故事新编》中的《奔月》,过去解读时一般都停留在对英雄后羿的称颂,对贪图安逸的嫦娥的批判以及对背叛恩师的高长虹的影射。今天重读,看到后羿把天下动物射杀得精光,害得嫦娥天天吃乌鸦炸酱面,只好偷服长生不老之药逃往月球,自然就会联想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将受到大自然报复,从而确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从这种意义上解读《奔月》,不也是很有现实意义么?

  早在留学日本时期,鲁迅就将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急务。鲁迅在广泛剖析中国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对“最理想的人性”的呼唤,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因为现代社会既需要市场经济的物质支撑,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素的价值支撑。如果缺少了“诚”与“爱”,市场经济就必须导致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对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有切身之感受。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三点:一、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其实就指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受工作的重负。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道德追求也就是应有的信仰追求、理想追求。现代社会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行的社会。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立身行事的底线,道德是一种没有上限的人格追求。“纯洁高尚”是一种境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达。但是,《诗经》中有一句诗说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纯洁高尚的道德”有一种景仰之情、向往之心,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目标。

  读鲁迅作品,学鲁迅做人

  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看到鲁迅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它不可能回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切具体问题。如果有人问:阅读鲁迅作品最大的现实功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个字:“学做人!”

  鲁迅是中国底层民众的忠实代言人。他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的人生计划是“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就好”。他的“道德准则”是“损己利人”,“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

  鲁迅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特别是在上海时期,他娴熟地掌握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所以他对于革命、权力、人道、暴力等复杂难解的问题都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鲁迅的目光如炬。郁达夫说:“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陈漱渝)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