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取消编制要在公益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取消编制要在公益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李长安

    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务,公共财政仍须全额拨付经费,而不能统统推向市场

    近段时期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这其中,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高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将不纳入编制管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取消编制固然对提高事业单位效率、灵活用人机制等方面带来益处,但人们普遍担心的是会不会将事业单位彻底推向市场化道路,从而加剧上学贵、看病难的问题。

    长期以来,编制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主要方法,也是财政部门据以拨款的基本依据。事实上,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同为财政供养的国家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源自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管理的工作实际。既不利于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聘用人员,也造成同一单位内编制内与编制外人员之间的待遇差别。而且还由于财政拨款的普遍不足,诱发了高校和医院乱收费、高收费等问题,这是导致当前校学关系和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

    因此,改革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制度就势在必行。按照人社部的解释,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据统计,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总计约1000万人。这就意味着,此次改革将涉及到1000万人的切身利益。

    而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更关心的则是取消编制后的服务价格是否会以市场化的名义趁机上涨。应该说,民众的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从过去的改革经验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高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走上了所谓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但从结果来看,这种盲目的市场化改革除了带来学费、医疗费的大幅上涨之外,似乎并没有缓解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比如卫生部调查数据就显示,中国约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要求,公立高校和公立医院属于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二类单位。取消编制就是要在高校、医院公益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务,公共财政仍须全额拨付经费,而不能统统推向市场。这就意味着,对政府而言,公共财政对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作用丝毫不能削弱,更不能趁取消编制之机甩包袱,以防这些代价最终转嫁到公众身上。

    对于事业单位的人员来说,也不必对取消编制过于恐慌。除了改革将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外,摆脱编制束缚的聘任制本身也有利于优胜劣汰、人尽其才,从而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