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传承人 >> 邢介平

吴学宝

传承人简介

个人简介

  1949年,8岁开始随父福州软木画创始人吴启棋在家乡西园村半工、半农、半读学习软木画雕刻技艺;   1952年为福州软木画生产小组组员;1954年为福州软木画生产合作社技工社员;   1958年为福州工艺木画厂技术骨干技工、创新科长、质量科长;   1959年被选调“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福州软木画创作与研究工作;   1972年回到福州工艺木画厂担任厂技术创新设计新产品工作,同时负责带徒传艺,培养接班人,传承木画技术技艺工作;   1979年福建省二轻厅任命学宝为木画工艺师;   1987年福州市政府晋升学宝为“福州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同年5月福建省政府授予学宝“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2005年5月,学宝退休后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为研究员;   2006年12月,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06年学宝被推荐确认为福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1月,学宝被确认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代表作    1958年《寒汀宿雁图》仿宋木画挂框作品以青奇坛石为衬景,在几株有叶无芽冬树下,数十只状为酣睡、栖息、展翅、翘望的鸿雁、被寒风吹得瑟瑟起伏的芦苇草相互衬托,展现了严冬的一派消煞、肃穆,耐人寻味。该作品采用古人作画技法,仿宋人笔意来创作,是软木画的一种创新技法,丰富了传统木画挂框的创作技法,提升了传统软木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该作品曾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展。       1982年《谦斋老师归日图》,该作品主要表现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故事。大胆应用木石雕的圆雕、透雕技法,重视布局、讲究透视变化,虚实并用,以虚衬实丰富景观,在不大的画面中细致的刻画了大小数拾桢形态各异的人物,生动再现了三百年前中日交往的历史场面。此画被日本友人收藏。       1987年《万里长城》,该作品由近而远地展现了三座雄伟的高山上万里长城蜿蜒起伏于山巅。精湛的工艺使每一块墙砖都清晰可辨,树枫飘拂山间,几株苍松挺立山前一座古老长城的雄姿神韵、磅礴气势尽收眼前。该作品创造性地采用有机玻璃衬景法,该法能突出解决多层的远山近景,景深布局合理展现的问题,使该作品更能呈现出云朵飘逸、城廓烟气缭绕的艺术效果,其韵味笔意胜似国画,尤其是作品的立体感和透视感更加强烈,是软木画创新技法的又一成功尝试。该作品获1987年首届福州工艺美术大赛特等奖。       1992年《草船借箭》,在茫茫芦苇中,远近飘来十几只古兵船,每船两侧铺满稻草、芦苇,战鼓大作,引来对阵方射来众多利箭,不费吹灰之力,大获全胜。该作品获第七届福州工艺美术大赛特等奖。       1992年,《土楼风光》、《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以及《武夷春色》,集中体现福建省的风貌人情。该四幅作品装饰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1994年,《郑和宝船》,为纪念我国航海先驱郑和的丰功伟绩创作了该作品。该船长约1米,以百分之一比例仿真雕刻,用料考究,精心雕镂,层层船台、船舱密合相接,严丝和缝不留痕迹。旗斗、风帆、栏干刻划细微,引人入胜。尤其船首的巨龙精细逼真、威武无比。被工艺美术界专家誉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作品收藏展示于福州著名的百年老店“聚春园大酒店”。       2005年《土楼奇观》,是以福建闽西地区土楼建筑风貌为素材,就景物中的环境、建筑、植物特征等部件进行加工。本幅作品就景物在环境中的透视关系,景物间材质感观效果的比较,群山、梯田、菜畦地、田埂各种土质的表现形式及技法,从局部到整体间的协调等均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该作品收藏于福建省“鲤鱼洲国宾馆”。       2007软木画挂框作品《土楼奇观》、《福州双塔》、《马尾罗星塔》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精品展中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07年的7月份期间,西园木画协会名誉会长吴学宝大师创作室接受省政府下达任务。在短短的15天时间内精心创作了木画挂框《土楼奇观》作品。该作品作为福建地方特色高级工艺品由省长黄小晶馈赠给宁夏自治区政府,成为福建省与宁夏自治区政府缔结友好省份历史性纪念物。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