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拜亮,女,黎族,生于1926年,文盲。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农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于1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这项技艺,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制陶能手。她利用木杆、木臼及竹刀、蚌壳等简易工具,以泥土为原料,经过系列工序制成的陶釜、陶甑、陶瓮、陶碗等器具,已为国内外研究家、收藏家所青睐。 从年轻到现在,大到小缸,小到碗、调羹等,她都制过,白沙、东方等周边市县都留下了她卖陶皿的足迹。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羊拜亮家境贫穷,幼年跟随母亲学习制陶,把用本地粘土制作的陶器作为商品在黎族地区进行物物交换(主要换取稻谷、番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使用黎族陶器的人越来越少,黎族陶器已没有市场。但羊拜亮坚持“祖先传下来的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这一理念,始终不肯丢弃这一手艺,并把技艺传承给女儿黄玉英、孙媳文阿芬。同时,为了使这一技艺得到传承,羊拜亮还无偿制作陶器送给周边黎民酿酒、泡药、煮饭、腌制食品,努力不让黎族陶器在黎民生活中消失。由于羊拜亮的努力,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一直得以沿袭,县文化部门2005年发掘后向国家申报进行保护。
2006年,国务院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羊拜亮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一批)。此后,羊拜亮积极配合科研、文化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保护、传承工作,并积极向群众传授制陶技艺,使目前掌握这一技艺的人员达到32人,受到了省、县有关部门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扬。
黎族原始手工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期产物,黎族人民一代代沿袭、传承了我国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制陶工艺,对研究我国制陶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陶工艺全凭悟性和长期实践体会和感悟完成,有着独特的工艺特征,产品特征和装饰艺术。2005年,该制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该制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羊拜亮是这项技艺较高的传承人。
2007年8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羊拜亮作为黎族手工制陶技艺传承人入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