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文学期刊有望青春再造

文学期刊有望青春再造

对于传统期刊来说,与品质至上同样重要的是将优秀作品通过更高效的技术手段传播出去;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的另一大目的,是守住现有读者的同时,培育新一代读者

  从近两年文学期刊市场的发行数据和各个期刊此起彼伏的文学活动看,已经低落了20年的传统文学杂志,开始回暖,重为大众所关注。

  除了国家层面对文艺工作的重视,新兴的媒体融合也为传统文学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加速了各大文学期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在内容至上、坚守优秀品质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作品已被实践证明是颇为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

  酒香不怕巷子深?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已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观念。当今时代,人们获取资讯和娱乐消遣的方式五花八门,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许多曾经迷恋纸本阅读的人毫不犹豫地转向屏幕阅读。

  限于这种阅读背景,目前,各大文学期刊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探索与新媒体的有效合作,寻求并拓展文学期刊新的发行与传播途径。如《当代》《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传统期刊,都在实践着各自的新媒体建设蓝图,几乎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其中,有的完成了电子付费阅读系统,有的拓展了网络销售渠道,有的创办了手机客户端,等等。越来越多首发在文学期刊上的好文章,也会及时出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各类手机应用中,实现了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

  对于一个谋求未来的文学期刊来说,与刊发品质优良的文学作品同样重要的,是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质与精神内核,通过更高效、更广泛的技术手段传播出去,使优秀作品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用新媒体传播还叫“期刊”?文学期刊再“文学”,本质上还是文学作品的载体,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阅读自身所承载的内容,完成其作为媒体的社会属性。

  大力传播期刊内容和理念,并不是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的唯一目的。更为根本的,是守住现有的忠实读者,同时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的新读者,最终使期刊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说,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期刊的生命源泉,广大读者是期刊的土壤和大地。没有长期支持纯文学、坚持有品质阅读的读者,传统文学期刊就容易成为无根之草,失去生命活力。

  当前,在经历商业大潮和电子化冲击之后,大多数传统文学期刊的读者年龄偏大,并且有不断流失的趋势。时代在发展,文学的读者也在代代更新——如何吸引更广泛、更年轻的读者,成为众多传统期刊的又一探索重任。比如我任职的《当代》杂志,正在利用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与读者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年轻人,共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社群”。

  新的社交媒体和互动平台,一方面在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内容输出者与读者的及时沟通,另一方面在媒体形态上契合了目前多数年轻人的习惯。重要的不是他们在哪里读,重要的是,他们在读什么。也许过不了多久,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将以全新的面目焕发出青春蓬勃的活力。(孔令燕)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