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

探路文化产业应解决民营文化企业融资难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加快文化走出去”等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成了代表和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究竟存在哪些瓶颈?如何将文化与产业结合得更好?文化产业该如何创新和发展?在文化产业将形成哪些热门投资机遇?

文化产业突围的三大瓶颈

文化产业的独特性、融资难以及运营模式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首先,文化资源丰富,但市场化程度低;其次,文化要素的专业化程度高,流通属性差,难以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资本;第三,文化产业融资难,除了走IPO通道外,暂无更好的直接融资渠道。

应结合地方特色加强产业集群

据有关资料最新显示,目前中国营运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共有1127家,在建中的还有2000多家。这其中不少仓促上马的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占地盘、抢资源,甚至借文化创意产业搞房地产开发,同质化严重,缺少创意。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加快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大规模兴建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园、民俗文化园等文化工程。“由于急于求成,有特色、有内容的少之又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不懂,另外也毋庸讳言,他们太急切地和他们的政绩结合起来,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问题。“作为政府,发展文化产业要明确做何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一定要有主题,要适合当地所需要的文化,而且是有发展的文化。”全国政协委员、美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东明认为,现在有的政府希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缺少这方面的想法和主意,这时需要企业提供“主意”。“因此,做文化产业一定需要企业和政府配合,才能落地接地气。此外,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相较于传统产业比较难以聚焦。”

应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市场经营主体

长期以来,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的问题。一方面统得过死、管得过细,习惯于以办代管;另一方面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上又长期缺位,存在行政上行为失范、管理上利益驱动等问题。

外界舆论认为,政府应该更多用无形的手来引导文化市场,减少通过行政手段干涉文化市场,让文化及文化市场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这一问题。

对此,文化部部长蔡武明确提出了“三要”改革办法:要根据文化改革发展的需要,明确职能和责任,转变宏观管理方式;要根据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推动形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文化建设的宏观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主要是面向游离于市场之外的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体制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条例和管理规定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

应解决民营文化企业融资难题

“跟国有文化企业相比,民营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度更大,已经遭遇了‘玻璃门’和‘弹簧门’。”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这样说。

王健林进一步指出,一是资金投向不均衡,国家财政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可能很难拿到国家的钱;二是在政策方面不能平等,比如电影产业,无论是制作还是放映,国有企业的占比都是少数,但是电影进出权分别给了两个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一张也没有。

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正确理解与处理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疏堵问题,确保在规范的前提下促进资本涌入文化市场,相关监管机构也应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实现金融标准化。“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不等于大跃进,但不管怎么样,文化作为它的市场属性、商品属性来讲,走向市场或者进行IPO(首次公开发行)这条路是对的。”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这样表示,文化产业发展还要百花齐放,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扶持民营企业。如果忽略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来很大的缺憾。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