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1月30日电(记者杨一苗)每年抽时间下乡采风、每天上午进行音乐创作,是赵季平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深入生活是艺术工作者的必修课。”赵季平说。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已年过7旬。他最珍视的,是父亲为他留下的册页作品。
作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赵季平的父亲赵望云在最艰苦的时期拖着病残的身体,为赵季平创作了12幅精美生动的册页作品,封面题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这是影响我至今笔耕不辍的‘家风’。”赵季平说。
1970年,赵季平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他在那里工作了21年。
期间,赵季平指挥秦腔《红灯记》不下百场,从城市演到乡村,从西安演到陕北,走遍了陕北10多个县。下乡演出之余,赵季平用了大量时间研磨秦腔、碗碗腔、眉户和陕北民歌,并和京剧、豫剧、山西民间音乐进行对比。渐渐地,他从中体味到了来自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力量。
这段经历成就了他对民间戏曲音乐深刻的理解,以及在创作中灵活运用的基本功。
“通过那些年扎根传统艺术土壤的历练,我对‘坚持’这个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是一种挑战自身意志的坚持,更是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赵季平说。
在几十年的音乐创作中,赵季平一直坚持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
这些年来,赵季平每年都会抽时间下乡采风。在他眼中,采风的过程就是挖掘宝藏。他说:“每次都有新收获。那些看似不起眼、看似下里巴人的民间音乐,在音乐创作中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为了电影《黄土地》的音乐创作,他和张艺谋、陈凯歌来到黄土高原,聆听陕北青年农民贺玉堂的民歌。在电视剧《乔家大院》的音乐创作前,他多次前往山西民间采风,那里的老艺人表演的二人台和吹打乐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在这部电视剧的音乐中,赵季平不但使用晋胡等乐器表现浓烈的地方音韵,还特意将一些山西方言延续在这部作品的音乐走向中。
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铿锵有力,其中巧用了山东方言;在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秋菊每次走上告状路,老艺人就弹奏月琴,配上碗碗腔领唱一声“走哇……”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成了这些影视作品最好的注脚。
正是这样的创作态度,使赵季平的音乐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黄土地》《红高粱》到《大宅门》《好汉歌》,从《世纪交响》《和平颂》到《盛典》《丝路组曲》,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既是通俗的、民族的,又是流行的、无国界的,他被誉为“最具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的作曲家”。当他的音乐在德国柏林森林音乐会响起时,几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色彩的音乐送上了如潮的掌声。
“从我最初的音乐创作起,无论作品大小,我都会带着‘身入、心入、情入’的信念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虔诚地向生活学习、向民间学习,把珍贵的原始素材读懂读透,取其精髓和自己的音乐创作相融合,才能写出鲜活的、能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音乐作品。”赵季平说。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