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保护范围航拍图。
日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召开通报会,宣布启动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2010年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范围为东西各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桥,北至府河、南河交汇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清代以来的文献中多记载明军将领杨展曾在此伏击了大西军领袖张献忠的船队。
2005年以来,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陆续发现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铭刻年号的金册、装于木鞘中的银锭、“西王赏功”钱币以及大量的银质饰品、碎银等。2015年12月,在彭山召开了江口沉银遗址保护和考古研讨会,经专家论证,江口沉银遗址极有可能为文献中记载的张献忠船队被伏击地点。
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岷江水下,面临盗掘风险,保护难度极大。自2013年以来,遭到多次盗掘。经过一年多的侦查,当地警方抓获了一批犯罪分子,并追剿回多件珍贵文物。为避免江口沉银遗址遭到进一步的盗掘和破坏,同时充分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以及文物在水下的保存状况,为制定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制定了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工作方案。
2016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发掘工作开始之前,我们对遗址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古调查,并系统开展了测绘工作。同时针对该遗址的特殊性,制定了周密的发掘方案、文保方案、安保方案、后勤保障方案及宣传方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表示,计划在河道内搭建临时围堰工程,把围堰中的江水抽干,再通过金属探测器确定重点发掘区域,开展发掘。在发掘过程中采用全站仪精确定位出水文物坐标,同时利用三维成像和航拍技术采集文物信息。目前,考古发掘所需的临时围堰工程已经竣工。
刘志岩说,此次发掘是四川省第一次进行水下考古发掘,水下文物的埋藏情况与陆地相比更为复杂,况且遗址本身又屡遭盗掘,因此本次考古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期望能够通过本次考古发掘对江口沉银遗址的性质,文物的分布范围、埋藏情况和保存状况有进一步了解,同时能为四川水下考古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使整个遗址及文物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保管,从而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他说。
根据当地气象及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岷江水域彭山区段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有利于发掘工作的开展。此次发掘工作计划安排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间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间约为30天,发掘工作时间约为90天。
“根据前期出水文物的具体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金、银、铜、铁、木等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方案。现场有专门的文保人员,并配备文物移动医院。”刘志岩表示,为保障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的顺利安全进行,发掘区和临时库房24小时有公安干警值守。在发掘区域周边安装摄像头,并修建隔离带。进出发掘区人员实名制,相关工作人员进出发掘区需接受金属扫描。
相关专家表示,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对历史研究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张献忠大西军是影响明末清初历史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四川乃至全国自清代以来的历史,产生过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将为解决诸多有关张献忠的历史传说提供科学依据,为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征战历史、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同时,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对认识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状况、物质文化形态,乃至明末清初以来的社会历史走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记者 刘修兵)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