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海棠依旧》(导演:陈力;编剧:张法纯)
深情讲述重大题材
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重要作品,《海棠依旧》以生动流畅的故事情节、高水准的艺术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获得了观众的普遍“点赞”。
全剧以“大事不虚”的创作原则,记述了周恩来总理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离世近30年的工作生活,展现了周总理在国共和谈、抗美援朝、万隆会议、“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中运筹帷幄的政治智慧、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和心怀人民的伟大品格。西花厅内彻夜工作、不休不眠的一幅幅画面让观众真实感受到开国总理的辛劳与不易,感动中更萌发深深的敬意与怀念。
全剧的亮点尤其在于将周总理的“私人”生活和淳朴清廉家风进行细致传神的呈现。八奶奶临终前托孙儿交予的一对套袖,成为周总理工作时的常伴,饱含着周总理对亲人长辈的思念与深情;以自己的部分工资做补贴让身体不好的弟弟提前退休,劝说侄子周尔辉回淮安老家,诠释着周总理敬老爱幼、清廉自律的良好家风。
西花厅的海棠花,是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象征着周总理质朴高尚的精神品格,也是周总理夫妇真挚爱情的见证。花开花落一岁岁,伴随的是共和国的步步发展和周总理鞠躬尽瘁的生命。海棠飘零,斯人已逝,但周总理在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 王子潇)
电视剧《人民检察官》(总导演:程力栋;编剧:英宁等)
深度再现司法现状
电视剧《人民检察官》以真实案例为基础,呈现某地反贪人员面对复杂而棘手的案件,抽丝剥茧,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破案过程。创作者紧跟反腐大势,聚焦“反腐倡廉”“冤案纠错”“海外追逃”等社会热点,真实而震撼地反映了当前司法现状,对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对法律的敬畏具有重要意义。
公诉和自侦是检察院的两大核心业务部门,《人民检察官》也以这两条线来展开叙事。而在主线之外,又加入主人公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副线,拉近了检察官与百姓的距离,让人们对检察官有了更生动、鲜活的认识。而对于宇天集团董事长、身居副部级高位的金铭山这一角色的塑造更是令人深思。年轻时候的他每次抓捕都冲锋陷阵,接管宇天集团后,又凭努力把这个连年亏损的企业挽救过来。最后,他因罪行暴露,站在曾救人的楼顶畏罪自杀。这样一名曾经有理想有信仰有能力的国家干部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走上了不归路?这部电视剧对我们认知腐败官员的心理历程有深刻的启示。
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关注时代生活,艺术创作才更接地气。《人民检察官》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成果,它真实地再现当代社会的现实环境,不回避社会矛盾和社会阴暗面,在揭示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把握主流,更表现出道德的坚守和信仰的可贵。(任飞帆)
电视剧《金水桥边》(导演:刘飚;编剧:苏霆)
艺术还原历史质感
人们如何触碰历史、历史如何走进生活,这是艺术创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电视剧《金水桥边》堪称今年年代剧的精心之作。这部以“反特”为主线的剧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城为背景,以老北京小四合院4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依托,向观众展现了30年的风雨变迁,颇具京味儿与时代质感。有专家说,这是一部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史、小人物的情感史、共和国的编年史、北京城的变迁史。这种有机结合,加上实力表演,显示了作品的诚意。
艺术化地讲述历史,最大的诚意是真实可信。《金水桥边》为了展现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面貌,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复原了院子;从不同时期的警察制服、报纸版型到老百姓使用的生活用品,都力求精益求精、再现原貌。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都说“那个时代就这样”。可见,能让观众重拾“过往时光”、看到有质感和“逼真”的历史面貌,是专业范儿,也是艺术创作的匠心所在。
从另一个层面,这部历史“正剧”给那些戏说、歪说、丑化历史的艺术创作,树立了标杆。既无需浮夸表演,也无需“颜值担当”,更不需要以雷人面目夺人眼球,就在扎实创作、丰满表演、生动塑造中展现了剧集的“正史美学”。可以说,让过来人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现在人有回眸历史的即视感,用“美的”衬托“真的”,才能赢得口碑。(李洪兴)
电视剧《小别离》(导演:汪俊;总编剧:何晴)
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随着中国社会收入增加和教育观念的更迭,教育挑动着千千万万中国家庭最敏感的神经,育儿也成为当下都市剧的热门题材。与去年热播的《虎妈猫爸》不同,《小别离》多了几分焦灼与酸涩。
剧中的三个家庭代表了三个收入阶层——工薪家庭、中产家庭和富裕家庭。但不论哪个阶层都有着同样的焦灼——留学。留与不留,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本经的封面写着“中学生留学热”,内页却写满了教育、民生、财富、家庭、社会,深深浅浅,若即若离。
剧中人物不论为人父母还是身为子女,不论误会还是理解,不论与现实较劲还是坦然和解,都有一致的焦虑。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的转型日渐深入,望子成龙的教育期许已经成为亿万家庭的共同梦想,这个现象引发了创作者的思考。
作为主题的三个字“小别离”自有多重含义。它是少男少女与叛逆青春期的别离,是身为监护人的父母与孩子独立灵魂的别离,是小留学生与原生家庭、母语文化的别离,是从此岸奔向彼岸的别离。最关键的,是对社会转型期种种压力的别离。演员们放松自然的表演和接地气的剧情,让该剧成为现实生活的精粹表达,在观众中取得共鸣,但主创在对方方面面矛盾的展现中,仍难以给出一剂良方。
贴地飞翔的《小别离》,最终把酸涩的思考留在了此岸。(任姗姗)
电视纪录片《长征》 (总导演:闫东;总撰稿:江英)
有效激活长征精神
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特别制作。本片依据丰厚的文献、影像和口述资料再现长征真实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党和红军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壮丽征程。
《长征》按时间线索和敌我斗争的逻辑线索对长征进行整体回望,同时每一集又有一定的主题,比如第五集《民心所向》专门讲述长征路上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和爱国人士唇齿相依、同舟共济的感人故事,深刻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长征》的文学力量,首先得益于贯穿纪录片始终的对百余位老红军战士的采访,在亲历者的动情讲述中,长征的细节生动鲜活起来,长征的艰难困苦令人感慨万千,红军的英勇无畏令人肃然起敬,与此同时,这些抢救性采访本身也构成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外,《长征》选取长征题材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三军大会师》、电影《万水千山》和油画等美术作品中的画面再现长征的壮阔场景和动人瞬间,增进纪录片艺术性的同时,也使长征历史对观众更具感染力。
《长征》是长征精神感召下的创作,它以真实的史料和鲜活的讲述走进今天观众的内心,激活了我们血脉中的长征精神基因,提醒我们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张珊珊)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