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芈月传》泰文版亮相曼谷书展 中国历史小说泰国走热

电视剧创作为何鲜有精品

  “一部成本3亿元的电视剧,演员就拿走2亿元片酬。仅在2016年一年时间内,一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近250%,在一些更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剧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升至75%。”在2017电视剧制播年会上,这组数据一经披露,业界一片哗然。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宋丹丹炮轰“小鲜肉”引发舆论关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年轻演员一夜爆红,但片酬高、演技差、艺德差等问题也频频被爆出,成为舆论焦点。有业内人士指出,演员天价片酬、IP抄袭、收视率造假等诸多行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高片酬“绑架”制作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演员片酬,一定程度上“绑架”了电视剧制作,让本该用于制作的费用,装进了演员的口袋。而薪酬高只是演员贵的表现之一,另一种贵却不为普通观众所知。如今但凡有点名气的演员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身边动辄围绕着十几个人为其服务,排场大了,超支的花销还得剧组掏。这些演员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不仅片酬要价高,凡是他们认为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还要投资、占股份、参与后期分账,设置种种条件,让本来就畸形的影视市场更加扭曲。

  在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2016年年度大会上,导演郑晓龙将演员片酬高的问题,归结为投资方不了解创作。“因为投资方不懂创作,就会去抓演员。剧本不行演员可能不会来,但是钱给够了,演员拒绝不了。”于是,在不了解创作的情况下,花钱去买演员,成为一种行业常态。郑晓龙认为,要解决演员片酬高这个问题,首先得有好剧本和好导演,“有了好的创作团队和剧本,好演员自然会来”。

  数据造假“毒瘤”该铲除

  电视剧收视数据造假已经不是什么秘密。2016年下半年,造假尤为严重,即使是内容积极、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必须千方百计花高价去购买、假造收视率数据。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专门做收视率的人,一般都被大的影视制作公司垄断,只做自己开发的剧。因此,大制作的数据看上去更美,小成本不会有高收视率。”某电视剧制片人表示:“电视剧的宣传,一定程度上就是配合收视率而已。宣传的效果不好衡量,因此1000万元的宣传费里,几乎800万元都用于购买收视率。”

  据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调查,目前电视剧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更令人瞠目的是,随着近两年融媒体平台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视频点播的流量造假现象到了明目张胆的程度,远超传统收视率数据的“灰色运作”。打开淘宝软件,搜索视频、点击量或播放量等关键词,就能找到数量众多的提供刷流量服务的商家。不仅如此,新浪微博电视榜单也可以靠水军来“刷榜”,一些电视剧在播出的时候,雇大量水军“冲榜”以带动微博话题热度。

  数据造假给电视剧行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优秀的创作者失去信心,让投机取巧的制作方谋得利益。数据造假的“毒瘤”应该铲除,在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看来,收视数据污染暗流涌动,收视与口碑不匹配,电视剧行业缺乏更科学、更全面的评判体系。

  IP不再是“万能钥匙”

  自从2015年《花千骨》《芈月传》等IP剧获得成功后,2016年上半年便随处可见“IP”字眼。据央视索福瑞统计,去年上半年收视率真正破1的IP剧只有《寂寞空庭春欲晚》《女医明妃传》《亲爱的翻译官》三部。而下半年的IP剧《锦绣未央》《微微一笑很倾城》都采用了“大IP+当红明星”的标配来博人眼球。而诸如《大秦帝国之崛起》《大明王朝1566》等优质剧作以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被观众青睐。因此,一些“雷声大雨点小”的IP剧不足以成为现象级电视剧,反倒是以多元化内容为本,“颜值”为辅的其他类型电视剧更具竞争力。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IP不用太嗨,但是也不用唱衰。好剧本是核心,无论是原创或是IP改编,剧本都需要蕴含文化价值的内容,传播正确价值观。”华策集团总裁赵依芳认为:“电视剧从业者不仅要打造有人性内核、有情感沉淀、有思想的好作品,更要从散点式的、偶发性的生产者向集成的、稳定的、专业的平台转变。”

  IP不再是“万能钥匙”,只有讲好故事才能吸引观众。新版《射雕英雄传》的导演郭靖宇认为,电视剧创作者首先应该“讲好故事”,用好故事打动年轻观众。导演刘江认为,电视剧的创作形式和创作环境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创作“本质上一定要是好内容,一个好的故事是创作者要坚持的底线”。(记者牛梦笛见习记者张进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