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白瀛 方沁茗)去年以来,国产纪录片涌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各种类型纪录片成果丰硕,精彩纷呈。
题材丰富佳作频出,创作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题材日益多样,作品质量明显提升,佳作频出,其中“爆款”作品不在少数。
2016年出品的纪录片中,《筑梦路上》《长征》聚焦党史军史辉煌历程;《一带一路》《超级工程》反映国家重大战略及工程;《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年轻人追捧,成为年度“网络红剧”;《人间世》关注生命价值,为医患和谐架起沟通桥梁……
纪录片《一带一路》摄制组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拍摄,同时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印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人间世》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与人世百态。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有网友称:“少了煽情和鸡汤,多了记录和真实,在参差不齐的综艺节目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纪录片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在第五届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持项目表彰活动上,《一带一路》《人间世》均获评优秀系列片。与会专家表示,这届获奖作品选题更加丰富,既有重大主题宣传的扛鼎之作,又有在网络上引发年轻人追捧的现象级作品。种种现象说明,国产纪录片创作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
记录中国沟通世界,卫视院线齐头并进
回眸近几年,不少电视纪录片引发荧屏收视热潮;部分纪录电影进入院线,市场反响良好;一些作品追赶上国际制作水平,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去年5月,中国首部“中医药文化”主题大型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在电视台播出后,以新颖的题材连续多期收视超过同期综艺节目和电视剧。
当前,越来越多的卫视频道加重纪录片内容布局,力推纪录片进入晚间黄金档播出,成为纪录片播出的新生力量。
电视纪录片进入卫视,一方面使纪录片不断拓展传播途径,增强传播效果,获得较好口碑与收视,同时也为卫视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快转型、提升节目品质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进军卫视黄金档,《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等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一带一路》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进行境外传播,成为纪实影像参与国际传播的代表作。
《我在故宫修文物》本是一部电视纪录片,重点记录了故宫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播出后受到热捧,随后上映的同名纪录电影上映首周3天斩获400万元票房,为尚待成熟的纪录片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随着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的实施,不少精品纪录片走出国门,在海外收获热烈反响,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闪亮名片——《一带一路》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进行境外传播,成为纪实影像参与国际传播的代表作;《第三极》让世界人民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西藏的人文地理,对于在国际社会上消除关于西藏的杂音和偏见有相当助益。
关注当下向上向善,讲述百姓奋斗故事
纵观2016年,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优秀国产纪录片亮点,该类纪录片关注当下,反映平凡百姓的人生梦想和奋斗故事,小切口,接地气,讲故事,暖人心,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现实题材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2016、2017连续两年在春节期间播出,讲述了农民歌手朱之文、卡车司机画家梦、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建设者的故事,让观众“在别人身上看到你自己”,引发公众对“活法就是价值观”的思考。
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提倡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用中国人的面貌展现国家发展进步,用中国人的奋斗故事宣传中国梦主题。从2015年开始,总局开展了“百人百部中国梦主题短纪录片扶持计划”,还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短纪录片展播活动,共播出100余部集近万次。
《我们这五年》《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扶贫记》《中国表情》等多部现实题材纪录片,以进行时的形式、普通中国人的视角记录中国五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普通百姓的幸福感反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