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旅游处方”的价值在回归医疗本质

“旅游处方”的价值在回归医疗本质

朱昌俊
中年妇女因为胃部反酸肚子胀气苦不堪言,去过多家医院吃过多种肠胃药都无济于事。上周,她来到武汉某医院消化内科求助吴杰主任,专家不开胃药,而是给她开出旅游几天的处方。据统计,吴杰主任每年都要开出近一千个旅游处方。(10月17日《武汉晚报》)
面对胃部不舒服的患者,这位消化内科专家没有开任何药,而是建议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出去旅游。这样的治疗方案,称之为处方,其实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准确的说,更像是基于专业基础的一种医疗建议。每年近千个这样的旅游处方是否真的每个都有效,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的医者思维无疑值得肯定。
并非每一种身体不适,都必须用药才能缓解;患者去医院看病,也并非仅仅是为求一个药方这么简单,也包括心理辅助和一些专业建议。这本应该是理想状态下的医患互动。可在现实中,过度医疗,患者与医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却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成为影响医患关系和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相较而言,旅游处方所包含的与患者拉家常,建议患者以旅游方式治病,显得更温情更纯粹,也更接近于治疗本身。
美国医生特鲁多有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很形象的诠释了医生这一职业的本质。然而由于种种治疗之外的因素,比如医生收入与药品挂钩,很难令医生真正完全站在患者和治疗的角度来提供最专业的方案,而往往夹带了不应有的利益考量。由此不仅容易出现过度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容易形成简单病复杂治的循环,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压缩了患者与医生之间本该有的沟通和交流环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不开药而是重疏导的旅游处方,可谓是一股清流。
旅游处方的效力到底几何,不必神化,毕竟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处方。真正值得借鉴的,还是这种医者态度背后的治疗纯粹性。一些疾病本来就没必要靠药治,甚至也是药所不能治好的,而更需要患者心态、生活方式的调整,那么这个时候,医生所给出的处方是否能够完全基于治疗本身,不仅考验着医者的专业性,也是对医德的一种检验。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只会用药来治病的医生,是不合格的。基于疾病和患者的个人状况,而不是受某种治疗之外的利益的影响,开出最合理的处方可以是药,也可以是一些必要的心理建设与专业建议,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专业治疗。当然,要让更多的医生敢于坚持医疗的专业纯粹性,敢于开出免于利益羁绊的旅游处方,也需要相关的体制机制支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