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钱学森之问”,我们进步了几分

“钱学森之问”,我们进步了几分

袁岚峰
昨天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去世8周年纪念日。在感怀钱老的丰功伟绩时,我们自然会想起他在2005年提出的问题: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一度在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引发很多讨论。如今十多年过去,中国科技进步显著,科技成果爆发性增长。据最新统计,2007年至2017年(截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5万次,与2016年统计时比较,数量增加29.9%,超越英国和德国前进到世界第2位。
有的人说中国的科技论文只是数量多,但质量低。这是缺乏常识的说法。任何国家的论文都是金字塔式分布,少量的高水平论文加大量的灌水论文,这是正常规律。水涨了,船自然会高。
实际上,近年来许多对科技成果的统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指标(例如自然指数、研究前沿、高引用研究者),都得到同样的定性结论:中国的科技产出跟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处于同一档次,只跟美国有显著差距,而且中国的增长是最迅速的,世界上唯一在追赶美国的就是中国。我国近年来在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临床医学等领域,取得了若干世界领先的成果,已经获得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对钱学森之问一个显而易见的回答,是建国以来的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大学停止招生,教师、科学家下放劳动,对教育和科研造成了巨大损害。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进入科学的春天,但主要是人心上的,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经费投入还是很低。后来商业大潮兴起,一度脑体倒挂成了普遍现象,科教系统人才流失严重。因此钱老2005年提出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我国对科教的投入已达较高水平,推动了科技快速发展,不过还有很大进步空间。2016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5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即与GDP之比)仅为2.11%,与以色列(4.25%)、韩国(4.23%)、日本(3.49%)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美国2012年的2.79%。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虽然比较成熟完善,但更适合大多数的、中等程度的人,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大发展的基础。但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最聪明的少部分人的创造性没有充分释放,而这类人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下更如鱼得水。因此,虽然美国底层许多人受教育程度较低,但美国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在少数聪明人的带领下,仍然保持着高水平。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我们要看到中国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巨大进步,但也应该不时反思钱学森之问,不要让这个问题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作者是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