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位于湄潭县城东北角,距县城10km,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组,全村现有茶园面积7100亩、户均9亩,人均2亩以上,是“中国西部生态茶叶专业村”和“遵义市村干部培训基地”。如今7600亩的茶园,使茶叶成了核桃坝村的主导产业。
以前的核桃坝完全不是这样。当地民谣说:“核桃坝几大弯,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沙沙饭,吃水要翻几座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很多女孩往外嫁,姑娘不愿嫁进山”。可见当年的核桃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前任老支书何殿伦的带领下,在农业学大寨过程中,他们种过高产田,办过乡镇企业,经过无数探索,最后根据核桃坝自身低纬度、中海拔、寡日照、黄酸壤、多云雾、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等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选择了种茶。由于选对了路,加之茶科所专家的技术指导,农民种茶积极性高涨,茶叶种植一发不可收拾。
核桃坝村从以前的以种茶为主、部分制茶,到现在的集中大户种茶、专业制茶、统一茶青交易、统一品牌销售的科学分工,培育和形成了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还解决了3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规划,核桃坝村在中心区域建设了以黔北民居为主体风格的“千壶园”项目,推动村民集中居住。同时,村里还积极招商引资,建设起了湄江印象、四品君、芸香茶叶等乡村宾馆和农家乐。亭台楼阁、翠竹荷塘,核桃坝村的茶园、茶文化、乡村宾馆、沿途茶带等都引来无数游客。
“十里樱花常含笑,万亩茶桂飘茗香。”青色的瓦片、白色的灰墙,雕花的窗户,一栋栋风格独特、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走进贵州湄潭县核桃坝村,映入眼帘的便是连绵起伏、满山遍野的茶海,连接云天、沁人心脾的绿,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在眼前撕破了稠密的绿帐,又在眼所不及之处被重新缝补了起来。茶园中采茶姑娘忙碌不停,不时飘出甜美的茶歌。
满山遍野的茶,延绵起伏的绿,如今的湄江镇核桃坝村,茶已经成为村里的一张名片。这里不仅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厂,也有自己的茶叶品牌,依托茶业发展,核桃坝人的小日子如今是越过越红火。在核桃坝“黔北民居”新村的雕花窗上,家家户户都刻有精致的小茶壶图案,与县城“天下第一大茶壶”相得益彰。
如今的核桃坝村,产业优势呈现“绿水青山、林茶相间、收入稳定、就业不愁、空气新鲜”的6个特点;新农村建设呈现“小茶壶标志、村庄城镇化模式、错落有致的建筑方式”的三大亮点;改革发展的效果呈现“农村不比城市差,湄潭观光的第四张名片”的两个样板。在国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道路硬化,环境绿化,饮水清洁化,污水处理无害化、村民“百茶图”文化广场,停车场、钓鱼竞技场、茶青交易市场、老年公寓、学校、幼儿园、村级医院、旅游接待中心、农技产品购物中心等,都呈现出美丽茶乡的新气象。
核桃坝的发展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发展经济,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路子。如果核桃坝没有人均3亩茶园,发展如何不得而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如果不是富字当头,而是贷款建房,会持续发展吗?城市化路子,不单是农民进城,城市要素下乡也是可行的,城乡一体化路径会更宽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