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水的地方都是灵动的。比起骏马秋风塞北,世人更爱杏花烟雨江南。具有“云贵小江南”之称的湄潭。《说文》这样对她解释道“水草交则为湄,水至深处则为潭”。湄江河纵贯湄潭县县境大部分地区,造就了湄潭的山灵水秀
湄潭的灵气体现在她与茶叶密不可分。她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雾缭绕,阳光稀少。伴随着云贵地区适宜排水的喀斯特地貌和适宜茶树生长的红黄土壤。湄潭茶应运而生。
现如今,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县茶园面积已达61万亩,投产茶园4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达98%以上,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20.06万亩,有机茶园4.8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茶园集中度高,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的10个乡镇,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
湄潭的底蕴体现在她茶文化绵延悠久。早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便对湄潭所产之茶给予了高度评价。明清时期,川黔盐茶古道一直做着川盐入黔,黔茶出山的贸易,黔商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资本积累,并且在军事防御上颇有建树。追溯至近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湄潭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并为抗战募集资本。浙大西迁被称作是“文军”长征,科学家们给当时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建国之后的50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茶叶大量出口又为湄潭茶叶史上嵌进了光辉的一页。虽然这些如歌的岁月如今只能用博物馆里的资料和照片来展示,但是湄潭茶的历史文化却是经久不衰的影响着现代人的精气神。历史时刻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湄潭的光彩体现在她茶旅产业方兴未艾。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产、二产之余,推进茶旅一体化提上日程。我县投入巨资打造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4A级景区、茶海生态园4A级景区、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园、七彩部落、万花园、300里茶桂风情长廊等景区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沓而至,景点多集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特色旅游、茶文化特色酒店、茶知识科普、茶文化休闲、茶产品展示、书画欣赏及水上娱乐等为一体,满足旅游“游购娱,吃住行”六大要素要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湄潭旅游业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在“十三五”时期,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五大理念”引领湄潭发展,旅游是湄潭走出去的一张绿色名片,这张名片带回来的是农民的以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显著成绩。
湄潭的耀眼体现在她茶业企业蓬勃发展。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加工大户505家,其中注册企业36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16家。年加工能力5.8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等12类综合开发产品。
湄潭茶企业不仅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成效显著,而且还在推动茶旅一体化的过程中推进自身茶庄园建设,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的大环境,推动贵州省日前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发展”,运用大数据分析,双创模式等鼓励创业创新。如湄江印象茶业将整合全省黑茶,建立“黑茶联盟”,采取新零售实施,通过线上线下、在“互联网+......”,运用大数据分析等专业化的营销资本运作方式,使得茶园管理和创业更加的低成本化、便利化、专业化、信息化。湄潭的茶企业,遵守着传统的加工工艺、加工方法,但同时顺应着时代潮流推陈出新。懂得扬弃,知晓进退,使得湄潭的茶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迎着风头走的更劲了。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中国的瑰宝。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需要登高望远、内外兼修,顺着“一带一路”的轨迹,将湄潭三个非物质文化茶(湄潭翠芽、遵义红、湄潭手黑茶)深入国内外。走出属于茶的时代华章。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