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闭幕 非遗融入生活才能传承长远

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闭幕 非遗融入生活才能传承长远

原标题: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闭幕——非遗融入生活才能传承长远 眼花缭乱的非遗珍品、令人赞叹的非遗技艺……17日,历经5天展览,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闭幕。来自长江流域15省市的千位传承人携2万余件非遗作品来汉,他们拿出各自看家本领,展示着各地非遗的多彩魅力,让许多来观展的江城市民感到惊艳。

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如何让千百年来的非遗技艺不消磨于当下?多位传承人认为,非遗只有以多样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传承长远。

研发专利为非遗拓展生命空间

在南通蓝印花布展示区,各色蓝印背包、丝巾、桌布,吸引不少爱美女士的眼光。蓝印花布的魅力在于图案形式多样,其纹样将点、线、面有机结合,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市级传承人倪沈键介绍,蓝印花布是民间纺织品,以前每家每户用作被面、包袱布,而今逐渐被淘汰。面对这一趋势,他们将仅用于棉布的蓝印技术创造性运用于真丝制品,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研发出蓝印丝巾等新型产品,颇受市场好评。目前,每年销售收入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有盈余资金,能支持蓝印花布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一双畲乡布鞋,全手工千针百纳,市场价300元至500元不等,一年竟有近千万元销售额。浙江丽水畲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马伟娟说,畲乡布鞋走中高端路线,既继承了传统优良的纯手工做法,又结合现代时尚元素,颇受30岁到50岁消费群体欢迎。“传统布鞋要穿很久才能贴合脚,而我们通过专利研发,让布鞋也能很快合脚,就像有豪华鞋垫一样舒适。”

穿在身上才能变小众为大众

身穿华美的傣族服饰,80后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玉金开,坐在织锦机前,展示着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技艺是傣族先民原始劳动的产物,是傣族造型艺术最早期的表达方式之一。玉金开祖上曾为傣族皇室织锦,她从小跟在外婆身边,耳濡目染,不仅学会织锦,还是傣装缝制高手。玉金开制作的傣锦和傣族服装除了满足周边居民需求外,部分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地。“要想传承织锦技艺,真的不简单。”玉金开说,一件织锦,十多天才能完工,过去用作傣族姑娘的嫁妆,现在市场却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为了不让手艺失传,玉金开绞尽脑汁。她发现,虽然织锦用途少了,但穿傣装的人很多。能不能把织锦融入傣装呢?

傣族女性服饰以紧身衣、长筒裙为标志,玉金开将织锦揉进傣装,为织锦技艺延续了新的生命。现场展示的一件孔雀花纹傣装,市场价近千元。玉金开名气传开后,许多人慕名而来,向她学习傣装缝制。为让更多人掌握织锦技艺,玉金开定下规矩,凡学傣装的,须先学织锦,且全部免费。如今,她已收徒80多人。“如果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我希望能把织锦设计成时尚服饰。”玉金开说,只有让更多人穿在身上,小众非遗才能变成大众产品。

实用加原创让非遗赶时髦接地气

龙泉青瓷,第一个且是唯一一个入选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陶瓷类项目,一件作品动辄上万元。代表性传承人黄顺明认为,只有结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赶时髦、接地气,才能让龙泉青瓷“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此,他开发了龙泉青瓷逍遥茶杯,售价169元,并附赠便携杯套,取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很快成为爆款,年销售额200万元。结合电商、众筹等多种方式,龙泉青瓷的产品开发,不断听取普通消费者意见。“这款茶杯不仅摆放好看,用起来也有档次,只有让大家都想用、都能用,才能推广龙泉青瓷,让更多人领略它的美。”

当“有板眼”“蛮扎实”等汉味口头禅,遇上汉绣,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武汉汉韵臻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部副经理李迪和团队就将汉绣著名的字中画、画中字技艺,绣在了时尚背包、复古团扇上。他们在荆楚人文风情、地理地标中提取元素,创造性研发一系列汉绣手机壳、笔记本、杯垫等实用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已拿到大客户订单,在各类汉绣产品中销量排前三。

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静认为,非遗闯市场,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实用性完美结合,才能为它们创造全新而持久的生命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