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说到茶叶,茶农们感慨颇深,改革开放前,“大家集体下地,那时候经济水平低,食不果腹,穷得很”,后来“土地下方,自负亏盈,然后开始种茶,生活水平就好了,富裕起来了”茶农何伯如实说。说到种茶,不得不提核桃坝村老村支何殿伦。
建国初期,年轻的何殿伦刚刚担任核桃坝村村支部书记一职,贫穷的山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
家乡的贫困深深地印在了何殿伦的心里。
农历1965年冬月二十八,在何殿伦的带领下,全村人团结一心,冒着严寒,用了97天便筑起了一座长57米、宽7米、高5米,能装12台水能泵的堤坝。第二年,核桃坝村的粮食产量由50万斤,一下增加到了150万斤。从此,核桃坝人告别了“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的生活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核桃坝村顺利实行,具有远见卓识的何殿伦听说省茶科所正在寻找一块土地进行茶树良种研究后,便推荐村民种茶,但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村民,并不愿意冒险种茶。于是何殿伦起到了带头作用,把自己家的3.5亩土地拿来种植茶园,并“强迫”另外3名党员干部试种了2亩。当年党员示范带头种下的5.5亩茶取得了成功。为了让全村人都从事种茶事业致富,劲歌村支部的多次开会协商,决定由当时的思维党员,每位党员带领四户村民开始种茶。并提供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
在何殿伦无私的帮助与辛勤的管护培育下,核桃坝的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的产量也不断增多。“做得做不得,问问何老支书就晓得。”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何殿伦在人们心中的份量。
在新中国建设的道路上,有无数个像何殿伦这样,面对困难不退缩,勇敢地领导全体村民克服困难,眼光长远的党员干部,扎根农村,结合实际,为改善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而奋斗终生。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这种从人民中来,从人民中去,不畏艰辛,努力奋斗的公仆精神,是我们要努力学习并实践之的。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