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陕县庙上村:地下四合院组成的村庄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现存50余座保存相对完整的“天井窑院”。天井窑院又叫作“地坑院”,作为人类穴居方式的演变,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被专家誉为“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四合院”和中国民间“建筑奇 ...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现存50余座保存相对完整的“天井窑院”。天井窑院又叫作“地坑院”,作为人类穴居方式的演变,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被专家誉为“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四合院”和中国民间“建筑奇迹”。
与传统的地上建筑不同,地坑院是隐藏在地平线以下的院落。“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当地的一首民谣描述了地坑院这种地下生活的奇特景象。站在地坑院前向下望去,深深的庭院,数孔窑洞,加上一棵树梢露出地面的桐树,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居所。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走进庙上村,随处可见住人的地坑院。一座院落远远望去,只看见半截露出地面的树梢。走进细看,脚下是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宽约10米,长约12米,有五六米深,坑内四壁开有窑洞。地坑院落十分静谧,虽然是正午做饭时分,但地坑院里却很少听到人声。通向地面的烟囱冒出的炊烟,以及天井内晾晒的衣服,证明这里仍有人居住。
“我们村地坑院大多是八孔窑,这些窑洞分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厕窑等。主窑相对宽阔一些,一般是老人在该窑住,晚辈都在其他窑洞里住。”村民张则庄介绍说。
在地坑上边沿,有青砖围成一圈高约一尺的矮墙,当地人称之为“拦马墙”,主要为了防止雨水流入,以及行人走夜路时不小心跌入。
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来到村民张留振的院子里,像进入神秘地道的一次探险。走进窑洞,暖意融融。“我住窑住了一辈子,窑洞冬暖夏凉,大家都说这是‘天然空调,恒温居室’。住窑洞还不怕地震,又能防风,而且清静。”窑洞主人张留振老人说。
院子中间有个菜园,旁边便是一口旱井。“这个旱井有7米深,下雨的时候可以把雨水导进井里,这样既不会让雨水倒灌窑洞,还可以蓄水浇菜。”
“二三十年前,村子里清一色的地坑院,地面上一间房子都看不到。那可真正是‘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张留振老人回忆道。
村干部张秋梅介绍,庙上村现存73座地坑院落,53座保存相对完好。另有20座地坑院经过整修,形成了一个天井院度假村,为了游客们方便,靠近城墙的20多座院落已经连接起来,院连院,院套院,被规划成游客观光的旅游景点,分别命名为商务院、纺织院、石磨坊、民俗文化馆、抗日纪念馆等。
一个院落要挖四五年
站在天井窑院里,四壁高耸,窑洞深深。那么,建造这样一座“地下宫殿”需要耗费多少人力和时间?
“在地下挖出一座院落,远比地面建筑耗时费力。建好一个地坑院,平均要用四五年吧。”张留振介绍,地坑院一般占地1~1.5亩,相当于地面住户宅基地的3~5倍,体量大,工程量也很大。
“基本上谁家挖窑,都是邻里邻居一起帮忙的。20个人一个月就能把天井挖出来,窑洞挖得就更快一些了。但为什么说要四五年才能挖成一座地坑窑呢?主要是因为窑洞不能一下子开凿出来,一下子10孔窑洞全挖出来,很容易塌掉。”
老人介绍,最多一次只能挖3孔窑。窑洞挖完后,必须等上一两年,让挖好的窑洞彻底晾干后再挖其他的窑。所以一般窑洞会根据家庭人口的增加以及农闲时间的安排,来逐年开凿。
除了挖院,还要解决水的问题。人住在坑里,除了挖旱井解决排水问题,还要挖深井解决喝水问题。“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一般有30米深,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挖这口水井很费时。所以,完全挖好一座地坑院,一般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独“塬”地貌成就地坑院
陕县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陕县这里的地坑院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窑洞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所以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在黄河的冲刷下,陕县形成了“塬”这种特殊地貌,土层厚且坚硬。塬由50~150米的黄土构成。黄土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粉沙,土质结构十分紧密,且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这为地坑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塬区上。而陕县的塬区,正处在仰韶文化遗址上,仰韶文化时期,正是人类穴居文化的成熟阶段。因此地坑院也被称为“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建筑文化,地坑院也极为讲究风水。“地坑院的建造,是关系到家庭兴衰的大事,因此在动工之前的选址中,必定要请风水先生看宅子,造地形,定坐向,量大小,下线定桩,选择吉日动工。”
专家观点:留住地坑院的建造技艺
虽然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独特的民居正面临着尴尬的生存挣扎。
“现在你看谁家的新媳妇儿愿意住窑洞?你不在地面盖大瓦房,儿子根本娶不到媳妇儿。而且地面房子通风、采光都好,居住也方便。”村民们说,上个世纪末,庙上村形成搬离高潮,人们纷纷从地下村庄搬迁到地面上来。如今仍然居住在地坑院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无力在地上建造新房子的人。
陕县一带有“人就是窑”的说法,人走窑就会塌。地面居住风潮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地坑院中走出来。不少地坑院被废弃和大量填埋。据了解,在整个陕县境内,每年有上百个地坑院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拯救这种独特的民居,2005年庙上村地坑院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规定在庙上村禁止废弃、破坏和填埋地坑院。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