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中非影视交流有望迎来“新气象”

中国“活态化”传承《格萨尔》史诗成格局

中新社西宁12月26日电(记者罗云鹏)“《格萨尔》传承至今,已超越英雄史诗范畴,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活态化’文化现象已遍及诸多领域,史诗的‘自我超越’使得格萨尔文化更‘活’”。26日,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所长黄智表示。

卷帙浩繁的《格萨尔》史诗逾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超过世界五大史诗字数之和,且内容仍处增长之中。2006年,中国官方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格萨尔》史诗艺人门类齐全

据中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研究,《格萨尔》史诗以“活态化”形式传承发展至今,艺人不仅靠口耳相传,还有神授、圆光、掘藏、顿悟、智态化等独有史诗传承类型。

中国目前唯一的格萨尔圆光艺人、青海省果洛州格日寺才智仁波切(意为活佛)说,“《格萨尔》不仅是我们藏族人的宝贝,更是全世界的文化财富,格萨尔王统一不同部落,带来各民族和平与友好,这值得继承和发扬。”

48岁的格日尖参是果洛州甘德县人,18岁至今已出版28部《格萨尔》史诗作品,在中国藏区被称之为“写不完”的《格萨尔》掘藏艺人。在他眼里,“《格萨尔》不仅是说唱(艺术),也是信仰。”

《格萨尔》史诗不仅流传于中国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之中,还在蒙古、不丹、尼泊尔等国及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传播。目前,在世界上能够吟诵16万诗行80万字以上的艺人就有160多位。

现代:“活”是《格萨尔》史诗保护的根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研究,中国对《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始于明代,比国外早约200年,这一观点颠覆了部分国外学者一直认为的《格萨尔》诞生于中国,而研究始于国外的说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对《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在80年代初成立专门保护机构,经过30年努力,40卷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已于2013年出版。

诺布旺丹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格萨尔史诗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来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让其“活”下去的根与土壤上。

2014年西藏首个《格萨尔》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格萨尔》史诗藏译汉项目预计将于2018年完成;藏文版《格萨尔》少儿读物、说唱艺人丛书、传统体育专著也已渐次出版发行;藏族作家阿来长篇小说《格萨尔王》版权已借助“重述神话”图书项目输出海外。

自2005年开始,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门设立项目挖掘青年《格萨尔》说唱艺人。目前已在西藏那曲、昌都及青海果洛、玉树等地先后发现30多位青年《格萨尔》说唱艺人,其中有多位“90后”。

《格萨尔》马背藏戏主要表演群体为藏传佛教僧人。青海省久治县阿绕寺才让华旦仁波切便是一名僧人团长,“我们也大胆地对服装和道具做了不脱离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改进,演出时还通过音响来播放背景音乐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截至目前,首部格萨尔纪录片《圆光中的格萨尔文化》已杀青;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已于本月18日青海西宁开镜;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汉语精华版已于本月11日在北京发布。

玛域格萨尔网是中国首个格萨尔文化数据库网络平台,该网站创办人多杰坚措表示,互联网的新鲜血液注入《格萨尔》史诗研究之中,将使得格萨尔文化的影响力借着现代化的传播渠道发挥更加便捷高效的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后王治国表示,口传文化、书写文化及数字文化是“活形态”史诗《格萨尔》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三种形态,其多元化的传承形态也为其他民族口传文化“申遗”和走向产业化提供了生动注解。(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