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传承人韩生元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传承人韩生元

韩生元生前照片(据百度)

2011年元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就是我的恩师韩生元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得到消息后,我难以抑制自己,失声痛哭。往事历历在目,令我心绪难平。

望着恩师慈祥安详的面容,我总感觉他是睡着了,并没有离开我们。因为在我眼里,他始终是一位乐观的人。他一生钟情“新疆花儿”,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虽然曾经历经磨难,可因为一生与“新疆花儿”相伴,在我从师学艺的十几年间,从没见他忧愁过,郁闷过。如果说他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如何让“新疆花儿”传承下去。因此,我才有幸与恩师结缘。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长山子镇举办的庆祝“七一”建党节文艺汇演。当时我领唱了歌曲《我的祖国》。韩生元老人听完后,就找到村支书打听我的情况。他给村支书说我的嗓子很亮,并托村支书给我带信,让我到他家去一趟。当时我家里事情多,两个孩子上学,家里还种了不少地,丈夫在外打工,我一个人忙里忙外,一晃,三个多月也没有去。后来村支书说,你还是去一趟吧,看老人家有啥事情。

在一次党支部会议结束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了韩老家。进到屋里,与韩老寒暄了几句后,韩老就直奔主题,叫我跟他学唱“花儿”。当时韩老就给我唱了两首“花儿”。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第一首“花儿”唱的就是“直令”:樱桃好吃树难栽,树根里渗出个水来;心儿里有话口难开,少年上问候个你来……我听完后就说:“不好听,这调高低不平的,不好学。”就从韩老家出来了。

那时候,我对“花儿”一无所知,就知道韩老是村里有名的老党员、老干部,而且“花儿”唱得非常好。但我心里并不喜欢这样曲调的歌。

转眼到了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的“七一”建党节。镇里又要举办文艺汇演,那时,马场湖村已是昌吉州命名的“花儿”特色村了。我和另一名男同志被村里选派参加节目排练。节目就是对唱“花儿”,老师就是韩生元老人。可排练了一周,我都没有学会。心里感觉这个太难学了,就放弃了排练。

韩老知道后,并没有放弃,而是把我要学的“花儿”对唱的曲子用录音机录好,让孙子领着他,提着录音机亲自送到我家。韩老说,没有事的时候多听听,就会学会的。韩老走后,我没事情的时候,就打开录音机听上一会儿,渐渐地对这种曲调有了感觉,便跟着学唱。听到第三天时,我就学会了。我唱给韩老听,他很高兴。

参加演出时,我参演的“花儿”对唱获得二等奖。我把消息告诉了韩老。他说:“丫头,我一肚子的东西,没有人跟着踏踏实实地学,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要是死了,就带到墓地了。你嗓子好,跟着我学花儿吧?”我深深地被韩老的真诚所打动。加上这次获奖,我对“花儿”也产生了兴趣。决定拜韩老为师学习“花儿”。

2003年1月3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我不能忘怀的日子。那天,天很冷,下着鹅毛大雪。我买了“四色礼”,村支书、村妇联主任和我,三个人一行去了韩老家。

村支书对韩老说:“王秀芳跟你学花儿,这个徒弟你收不收?”

韩老说:“我很想收,就不知道人家学不学。”

我急忙说:“学呢,学呢。”

村支书接着说:“今天她就是来拜师的,还给您买了‘四色礼’。现在就让她给你正而八经地行个礼吧。”说着,村支书冲我说了一句:“秀芳,快点跪下给韩老磕头。”

韩老说:“不用了,不用了,都啥年代了,不讲究这个了,就让她在我面前鞠三个躬就行了。”

我忙规规矩矩地站在韩老面前,鞠了三个躬。从这一刻起,我就是韩老的正式弟子了,跟着韩老学唱起了“新疆花儿”。

学习过程中,也有人说闲话,丈夫听到了,不怎么乐意让我去学习了,女儿们也不想让我去学。我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一边是自己的亲人,一边是对我期望很高的老师。但我最后打定主意,既然拜师了,就该好好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通过跟韩老学习“花儿”,我对这门民间艺术也有了新的认识。但家人并不懂这些,我只好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我说,艺术不分民族,哪个民族都可以学习的。外国人学中国京剧、相声的很多,我学“花儿”怎么就不行了?家人一听,我说的也有道理,不再反对了。我也从那时下定决心,既然我学了,就一定要学好。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学会了几百首“花儿”。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有些迷茫了。自己执着地学习“花儿”,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处,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钱花。因为学习“花儿”,还耽误了许多干活的时间。邻居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承包土地,有的搞起了养殖……不管干啥事情学的,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我整天学“花儿”,日子却并没有过好。这样想着,我有一段时间没去韩老那里学“花儿”。

韩老就让孙子来叫我,我把心里真实的想法告诉了他。韩老语重心长地说:“国家越来越富强了,需要发展文化事业,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这是门艺术。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你学会了,将来一定能用得上。”

韩老不仅自己唱“花儿”,也编写“花儿”歌词,把不同时期在生活、生产、学习中的感悟都写到“花儿”里,极大地丰富了“花儿”的内容。我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有一些文化,我想我应该继承韩老的这个传统,不仅要唱好“花儿”,也要努力创作出新的“花儿”来。

于是我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并把自己的作品拿去让韩老指点,他很耐心,也很细心,逐字逐句地跟我一起推敲,帮助我修改。经过韩老这么一点拨,我创作的水平提高很快,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我就创作出了近200首“花儿”。韩老高兴地鼓励说,这么短时间能写出这么多高质量的“花儿”来,相当不容易了。只要坚持,将来一定有大收获。

听了韩老的话,我又树立起学习“花儿”的信心。在学习“花儿”的同时,我还不忘学习文化知识。常常利用农闲时间读书读报,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专业比赛,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我先后在区内外比赛中获得多项大奖,不仅为个人赢得了荣誉,也为米东区赢得了荣誉。这让我有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信心,努力学习好这门民间艺术。

2011年1月1日,韩老在家与世长辞。我看着安静地躺着的韩老,想起十几年来的师徒情谊,想起学习“花儿”的一幕幕,我悲痛欲绝,深感没有韩老,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是韩老发现了我,培养了我,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位民间艺人,这个身份的转变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

在送走韩老后,我认真思考了以后的路。艺术的路上无止境,我不仅要继承韩老优秀的作品,还要努力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花儿”,喜欢“新疆花儿”,传唱“新疆花儿”,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在新疆大地上更加绚丽夺目。(王秀芳)

(作者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花儿”米东区级、乌鲁木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