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越来越富的农村越来越“悬”的农民

农村新春“豪赌”背后是怎样的故乡沦陷

   原标题:农村新春豪赌背后是怎样的故乡沦陷

   朱昌俊《中国青年报》(2016年02月17日02版)

   那些只在春节期间归乡、团聚的候鸟们,他们在城里谋生时,又是否拥有真正正常、可与城里人相媲美的健康休闲活动?

   节后上班已经数日,有关春节农村的议题还在持续。农村新春豪赌就是其中一个热点。继前几天媒体报道,一年打工存不了两万元,没想到过年几场牌就输掉一大半春节期间,安徽省的一些农村青年向记者反映,过年亲朋好友聚会都会摆上牌局,有人甚至将一年的辛苦钱输了个精光后,又有媒体奉上新例:男子带4万元打工积蓄返乡,打两场麻将输掉大半。(《长江日报》2月16日)

   有关农村赌博现象的披露由来已久,亦被一些农村问题专家作为问题加以研究。这背后所反映的农村消费娱乐方式的单一,以及相关基层治理的不足,确实值得探究。但如同其他春节乡村议题的集中曝光一样,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舆论是否也自觉地带有某种习惯性歧视倾向:农村的赌博之风是否是特有?春节里农村的所谓豪赌现象,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

   当农村春节亲朋好友的聚赌被回乡者一览无余并放大,城市里那些往往隐藏于豪华包间、牌馆里的日常性豪赌,又是否被选择性无视?

   有清醒者指出,在农村人春节亲朋团聚,休闲娱乐方式极其有限的背景下,热闹、带劲的玩牌有着某种必然性。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一种更深层的现实,也即那些只在春节期间归乡、团聚的候鸟们,他们在城里谋生时,又是否拥有真正正常、可与城里人相媲美的健康休闲活动?所以,有人将春节回乡牌桌上的豪气,视为自己难得的体面与存在感,虽然看起来未免迂腐,但背后更现实的社会背景却不能不正视。

   更进一步分析,一些批评农村赌博之风的,真的是在反感赌博行为本身吗?至少新闻跟帖背后,诸如农民工都这样,钱挣的不多赌的还大的留言不在少数。或许,他们反对的不是农村人玩牌、赌博,而是收入低的农村人不配玩那么大。民间素来有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之说,玩牌上升到赌博确实已变味,还涉嫌违法犯罪。然而,那些泛泛吐槽者,是否因为他们的记忆还停留在农村玩牌输了就钻桌底的程度,一如不少人对于当下农村的想象,仍深嵌于鸡犬相闻朴实无华的美化中?

   我无意为农村的赌博之风正名,这样的习俗的确需要改变,只是,在评价任何一种群体性现象时,若只是拿着一套自诩为文明的标准,作单向的道德审视,而无视更大、更本质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情境,所谓的观察与批判,说轻点是空抒情,说重点就是另一种隐形的歧视了。

   在春节沉湎于牌桌的城市务工者,不得不遭遇被另一群似乎有更体面工作的新城里人的围观。然而,当他们都回到城里,是否会站在同一战壕,对于乡村里的豪赌嗤之以鼻、怒其不争?回家过年仍放不下手机,被视为是不孝敬父母;亲朋玩牌助兴,被标签化为豪赌、输光半年积蓄仅有这些个案的拼凑,不仅无助于我们了解复杂多元的农村,更会模糊社会对真正严肃农村议题的聚焦能力。(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