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抹香香”事件反转是一堂新闻实践课

“抹香香”事件反转是一堂新闻实践课

   标签化、脸谱化的惯性思维,再加上片面追求眼球效应,于是便催生了许多有选择性、带倾向性、先入为主的报道,彰显新闻的浮躁。

   近几天来,河南平顶山抹香香官员成了负面新闻人物。然而,有记者调查发现,当年被辞退的丁学玉有四个子女,可能是因为超生被辞;时任村小学校长则称,当年就把离教证和离教补助金交给了丁;抹香香当事人鲁山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称,曾帮着协调调阅档案,只是这段没播。

   《啥事不清楚,只会抹香香》《抹香香抹黑了谁》《抹香香领导请离开》单看这些新闻、评论标题,大概就明了整个舆论场对此事的态度。报道围绕民办教师蒙冤教书34年总工资不过万官员抹香香等几个关键词展开,抓住社会痛点,戳中公众泪点,事件想不火都难。不该的是,整个事件落入剧情大反转俗套,不仅公众同情弱者、匡扶正义的道德冲动受到嘲弄,连许多场外者也卷入事件当中,在自己职业生涯中留下污点,教训殊深。

   新闻报道最容易跑偏之处,在于标签化与非人格化,即不把新闻人物当成正常的人看待,这在本次新闻事件中表露无遗。丁学玉曾经是一位从教多年的民办教师,而民办教师又往往被视为弱者,一旦被贴上标签,丁学玉就成为十足的悲情人物,报道材料都围绕这一基调取舍,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则在有意无意中被遮蔽。对一位记者来说,丁学玉超生问题很难查吗?当然不是。这种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官员身上,哪怕是大男人,在干燥的北方往脸上涂点润肤露也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吧?只因汤钦是官员,又因说话不太注意,其过错马上被放大、戏谑,这同样是一种标签化。标签化、脸谱化的惯性思维,再加上片面追求眼球效应,于是便催生了许多有选择性、带倾向性、先入为主的报道,彰显新闻的浮躁。

   在媒体竞争激烈、自媒体勃兴的今天,你不客观,总有人替你客观。或为了抢占第一时间而对新闻事件不作深入调查、全面呈现;或缺乏职业素养,只听当事人一面之辞;或故意用不客观、不公正的选择性报道误导舆论、消费公众,都是不明智、不成熟的表现。一旦真相被全面、深入揭露,事件出现逆转,将出现多输博弈不但可能好心办坏事,你寄以同情的新闻当事人也将陷入更加不堪的境地,当公众厌烦这种行为,对媒体公信力也是一种不小的冲击。

   抹香香事件逆转,是一堂生动的新闻课。作为负责任的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工作中既要投入情感,在报道中体现铁肩担道义的情怀,又不能被朴素的情感所左右,以致影响了自己对价值的判断,对事实的取舍。全面、客观呈现新闻事实,永远是新闻工作安身立命所在。(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