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为期3天的“第四届两岸四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珠海市金湾区闭幕。这一活动开幕当天,设立于该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向公众免费开放。
自该展开幕以来,有着古老遗韵的三灶民歌、迎新纳福的三灶鹤舞、精美绝伦的三灶编织、美味可口的定家湾茶果一一在此亮相。整个展会分展览展示、非遗趣味运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三大板块:其中,丢沙包、踢毽子、打陀螺等属于童年的回忆,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重新亮相。
今年45岁的成来巴久带来了他的唐卡作品。今年11月,他在第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中获得了金奖。他的一副副神韵典雅的佳作,让来自珠海和澳门的观众近距离地领略了迷人的西藏风情。
用于腾冲皮影戏的关键物品,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带来这一“手工电影”的是云南省保山市的艺人。虽然物件小巧,但每个都是用当地的黄牛皮制作,而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历练硝皮、铲皮、打磨、雕刻、连接、上色等工序。“我们虽然现在玩不了皮影戏,但可以把它加上灯箱,成为家中的装饰。”来自澳门的刘先生,兴奋地买了多个用黄牛皮制作的“美女”。
来自云南祥云县汪情村的银器制作者,对这一已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的这一技艺,显然更精于营销。现场不但用便携式投影仪重复播放央视对这一“非遗”的介绍,而且以微信营销的方式介绍其最近的专题营销活动。
“汪情村的银器产品主要售往云南省各少数民族地方,部分销往西藏、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和缅甸、泰国、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其中纯银筷子、九龙壶酒具、百家锁是我们的热销产品和重要的民族地方特色礼品。”参展者自豪地说。
“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非遗’展,以‘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多方位展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点展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正因如此,远道而来的传承人带来了高贵优雅的彝族刺绣,古老神秘的纳西族东巴画,古朴别致的剑川木雕,香气悠远的西藏藏香……”承办该展的珠海天下国际会展公司总经理张慧萍说。
从18日起免费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这个以“有故事”为关键词的民间博物馆,还将定期开办的非遗学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加贴近市民。博物馆融合数字化表现手段,多方位、多感官地向观众呈现非遗背后的历史。以“整合资源、集中管理、规模展示”为原则,充分发挥教育、展示和研究三大功能。
图为参展的“非遗”传承人正在以微信向远方的亲友报告该展的情况。新华社记者魏蒙摄
图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卖其手工制作的精美“非遗”产品。新华社记者魏蒙摄
?
图为男性“非遗”传承人却能用灵巧地用双手刺绣。新华社记者魏蒙摄
图为设立于珠海市金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强调的是要讲“中国故事”。新华社记者魏蒙摄
图为珠海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李江生被邀与藏族兄弟姐妹跳起了藏族舞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