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为我们留住了乡愁,为民族文明传承作出了贡献。传承手工技艺、培养年轻后学,是传承人的责任也是光荣。同时,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社会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和承担保护责任的文化自觉,是持久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为此,晋城市不断培养非遗人才,组织开展各种非遗进校园活动,全面建设非遗展厅,吸纳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人和机构加入进来,共同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非遗进校园,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
晋城市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上党梆子进校园巡演活动
从2010年开始,晋城市每年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把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非遗传播基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非遗知识。今年除晋师附小外,还将陆续进入中原街小学等10多所学校。2012年,上党梆子“张爱珍传习工作室”与高平中专合作办学,成立了“爱珍戏曲班”,几年来培养后备传承人近百名。2014年,晋城市文化部门与晋城中专合作,邀请“高平绣活”、“陵川布贴画”、“高平剪纸”传承人到学校授课,这种新颖的“体验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目前,共有百余名学生参与这些项目的传承学习。此外,晋城市还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和展览、发放宣传资料、捐赠非遗图书等方式,培养广大青少年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营造人人知晓、人人热爱、人人学习、人人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
大力支持传承人传习活动。
“吴国华张保平上党梆子传习工作室”和“郭孝明上党梆子传习工作室”授牌
晋城市先后挂牌成立了上党梆子“张爱珍传习工作室”、“吴国华、张保平传习工作室”和“郭孝明传习工作室”,从政策方面鼓励他们通过“室校联办”、“走进校园”、“开课授徒”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传习活动。目前,晋城市正在谋划挂牌成立其它项目的传习工作室。同时,县级文化部门也结合当地项目的特性和发展优势,依托农村现有资源建立了泽州四弦书传承示范基地、泽州秧歌传承示范基地、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陈列室、阳城焙面面塑传习基地等非遗展示传习场所。这些非遗设施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载体建设,促进晋城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以及培养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全力建设非遗展厅。
今年,结合新形势下晋城市非遗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晋城决定改建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用于常年展示晋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该展厅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今年底可实现对外开放。
非遗是晋城先民馈赠给后人的丰厚遗存,是晋城文化的重要生长空间和薪火相传的根脉源头,也是我们探寻文明足迹、触摸历史真实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晋城市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摸清家底,深挖“乡愁”,全方位展现“乡愁”,打造精品,品味“乡愁”,不断继承和保护非遗,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坚守住了晋城文化的“根脉”,留住了美丽“乡愁”。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