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保护长城 有你有我

汤和的元青花罐

  

  作者供图

  上图中的这个瓷罐名叫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是安徽蚌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1973年出土于蚌埠市郊的一座明代大墓中。那么,墓主人是谁?元代的青花瓷罐,为什么会出现在明代人的墓葬中?

  1973年11月,安徽省考古人员对位于蚌埠市东郊曹山上的一座明代墓葬进行了发掘,从墓中出土了上百件文物,其中就包括这个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青花瓷罐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罐口外撇,斜肩鼓腹,肩腹交界处有两只对称的兽形耳,罐底为矮圈足。瓷罐通体以青花作画,绘有花纹6层,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劫后余生的元青花

  考古人员在墓中还发现了墓志铭,上面记载,墓葬的主人是明朝开国大将汤和。据专家介绍,汤和墓的随葬品原本十分丰富,但因历史上多次被盗,所剩珍贵文物不多,这个精美的元青花罐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可谓万幸。这件劫后余生的元青花大罐,是目前中国仅存的几件元青花大罐之一,而且它既有明确的纪年,又有确切出土地点,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成为蚌埠市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

  汤和是明代的开国将领,在他的墓中,怎么会陪葬元代的青花瓷罐呢?专家分析说,实际上,朱元璋还在当吴王时就已占领了景德镇,而元朝还未灭亡。吴王朱元璋让工匠生产了一批非常精美的瓷器送给功臣。这些瓷器最终成了大臣们的陪葬。汤和墓里的这个元青花大罐亦属这类。专家判断这个瓷罐是元青花,主要是依据大罐的各种表征。比如罐体的大气雄浑,纹饰的层次繁多,所绘的大花、大叶子,都呈葫芦状,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元青花的特征。

  专家还介绍,元朝时,中国与中东地区贸易往来频繁,中东从中国订制了大量青花瓷,而烧造青花瓷所用的钴蓝料则从中东地区进口。这类进口的“苏麻尼”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成色浓艳青翠,料厚处自然形成内凹状的黑铁斑,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而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的花纹,也有很多黑点,这正是高铁渗出来的,就连器物上的很多花叶也出现了这种状况。这些也非常符合元青花的特征。综合各种分析,专家断定这件器物是元代青花瓷。

  在元代,景德镇除了烧制出口的青花瓷以外,也开始为国内市场生产一些庙宇供器和陈设瓷器,但基本没有涉足日用瓷领域,所以元青花的生产总量并不大,传世品则更为稀少。汤和墓中出土的这个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也就愈发显得珍贵。它既为后人展示了中国元代青花所独有的艺术魅力,也让人们了解了明朝开国将领汤和的戎马一生。

  劫后余生的汤和

  《明史》中记载,汤和出生于公元1326年,是安徽凤阳县人,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邻居,小时候两人经常一起放牛、玩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暴发红巾军起义。汤和与几十个志同道合、身强力壮的青年投奔了起义军,并因作战勇敢而被授以“千户”官衔。而这时的朱元璋,还在濠州当和尚。汤和惦记着儿时玩伴,就写信邀他共谋义举、同享富贵。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很快就成长为军队里著名的将领,汤和则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将,追随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成为明太祖,他为开国功臣们封赏。大部分开国将领都受封为国公,而汤和却只被封为低一等的中山侯,直到公元1378年,他才被晋封为信国公。《明史·汤和传》记载,朱元璋之所以推迟给汤和封国公,是因为汤和酒后失言。

  蚌埠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介绍说,汤和在镇守常州的时候,曾酒后狂言:“我现在镇守常州,就像坐在屋脊上一样,我向左,天下行之则向左,我向右,天下行之则向右。”有人把这件事情报告给朱元璋后,朱元璋说了“于忠少欠”四个字,意思就是说,汤和对朱元璋的忠心有些欠缺。

  明朝初期,为巩固统治,朱元璋开始逐步解除开国将领们的兵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汤和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上奏折自请解除军权、辞掉官职,这一举动深得朱元璋欢心。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60多岁的汤和终于解甲归田,却处事低调,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直都在监视自己。此后,朱元璋逐步以各种借口把开国将领们一一处死。在家养老的汤和,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于是每每面圣时均呈现出病体孱弱的样子,成功赢得了朱元璋的垂怜。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夏天农历八月,汤和病逝,享年70岁。因为汤和在战争年代和巩固东南海防的事业中,对于浙江东部的瓯江流域有着特殊的贡献,所以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因此后人也称他为“东瓯襄武王”,敕葬安徽蚌埠龙子湖畔曹山南麓。

  在明代的开国元勋当中,汤和是唯一得以善终的大臣。(张堃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