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当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高达6102.6万人。而日前,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排查出902万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说数量减少了5200万。
对此,民政部解释留守儿童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其次才是对留守儿童定义的修改,之前对留守儿童是指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不满十八周岁。而修改后的留守儿童定义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按照2010年的统计数据,当年全国6100多万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占46.7%,单独居住、没有大人陪伴的孩子,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4%,也就是说,按照最新的留守儿童定义来看,2010年的留守儿童数量也有3000万之多。今天这个数字锐减2000万,变成了902万。所以,虽然统计口径缩小也引起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民政部的解释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单纯地重新定义留守儿童并不能让留守儿童数量从6102万减少到902万。
留守儿童为什么会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大面积前往城市工作,但他们的子女在人口流入地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低收入农民工家庭子女面临的问题更严重,而众多问题中,最关键的又莫过于上学问题。所以,才有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不得不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儿童。
就教育问题而言,一直以来,国家财政对于教育经费的支付,都是按照户籍拨付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在哪上学,教育经费都是拨付给户籍所在地。这种拨付方式弊端明显,人口流入地若要解决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财政负担加重了,但却没有获得国家财政拨付的教育经费,自然也就没有动力承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而本地居民也认为外来学生挤占了本地学生利益,这些都不利于随迁子女就读入学的实现。
而2015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规定流动人口子女进城上学,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随学生流动,实现钱随人走。这就从财政的角度打通了随迁子女就地入学之路,减轻了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也有利于提高流入地政府解决外来学生就学问题的积极性。再加上近年来一系列保障随迁子女就读入学政策的实施,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的环境有所改善,儿童留守现象减少也就顺理成章。
留守儿童数量减少5200万,固然是好事,但不能因此而感到任务轻松了。近年来留守儿童的辍学、犯罪等问题频频曝光,这些问题都说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要面临很大的挑战。
同时,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也在同步产生。在官方统计的902万留守儿童之外,还有比这个数据更庞大的随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农村儿童,还有数以千万计前往父母工作地生活就学的随迁子女,他们的生活成长环境没有因为他们不再是留守儿童而彻底改变。这要求政策制定者不能仅仅盯着狭义的902万留守儿童。
我们必须正视随迁子女就地入学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就地入学环境并不尽如人意,还有相当多阻碍的现实。在特大城市,非户籍人口入学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人口调控背景下显得更为艰难。因为担心采取宽松的流动人口入学政策,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挤占本地教育资源,部分二线城市也开始效仿特大城市对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设置门槛。钱随人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受到了一些阻碍,实现钱随人走的前提是电子学籍制度,但是一些地方在电子学籍注册上人为地设置障碍。
另外一方面,随迁子女进城之后,因为父母工作不稳定,父母的工作地点离学校较远等情况的影响,依然难与父母住在一起,原先的留守儿童有被再留守的风险。而且,受到家庭的收入水平,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观念和方式等影响,随迁子女面临融入城市难的问题。长期生活在城中村、城郊等与城市脱节的边缘地带,也容易产生其他的社会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应该健全留守儿童监管网络,实施更加精准的关爱和帮扶。改善人口流出地的就业、创业环境,让外出务工人口回流。改善人口流出地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就教育而言,是要保障儿童在家乡就近入学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乡村小学的办学质量,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
而对随迁子女来说,则需要流入地政府更加公平地对待这些非户籍人口,打破户籍制度给随迁子女及其家庭造成的社会资源屏蔽,保障他们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社会也要积极介入随迁子女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加强随迁子女与城市同龄人、学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对随迁子女的歧视、偏见以及排斥,加快他们在精神上融入社会的速度。而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户口福利的剥离问题,让外来人员也能够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